“神风特攻队”狂袭基辅:无人机能否改变俄乌战局?
综观近期俄乌战场,克里米亚大桥(Kerch Bridge,又称“刻赤大桥”)受袭诱发了战况升级,俄罗斯随后针对乌克兰民用设施展开报复。在此过程中,无人机的角色引发舆论关注。
10月10日,乌克兰军方表示俄罗斯出动24架无人机和84枚巡航导弹,袭击了乌克兰至少14处地区;10月13日,基辅州(Kyiv)连续第4天响起防空警报,部分基础设施受袭毁损,乌方指控俄罗斯以伊朗无人机发动攻击;10月17日,乌克兰多地再遭导弹袭击,首都基辅亦拉响防空警报,并在无人机袭击下发生数起爆炸,基辅市长克里琴科(Vitali Klitschko)随后于Telegram上释出毁损的无人机残骸照,称俄罗斯出动了“神风无人机”(kamikaze drones)。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亦于同日表示,“神风无人机和导弹正在攻击乌克兰”。
据CNN报道,乌克兰所谓“神风无人机”,乃是意指“自杀式无人机”,也就是俗称“游荡弹药”(Loitering munition)的小型、可擕式的空中武器系统,其可於潜在目标区待命一段时间,再经遥控方式发起攻击。至于俄罗斯何以会有“神风无人机”,乌克兰与美国情报部门表示,是伊朗制造后转售俄罗斯所致。对此指控,伊朗外交部于17日反驳,称伊朗从未向俄乌任何一方提供过武器,对俄乌战争的立场也是保持中立、积极促谈,并反对以结束战争为由,向任一方提供军火。
然不论俄罗斯的无人机从何而来、是否真为伊朗提供,外界更关注的,是无人机对俄乌战局的实质影响。
“无人机革命”有其局限
自军用无人机问世以来,不少分析皆称其能推动战争革命,论述基础约可分为以下三点。
首先,无人机可突破现代防空系统,从而提升持有方的进攻优势;第二,无人机的生产成本低且复杂性有限,故能降低军事行动门槛,并在大国与小国间实现“军力再平衡”;第三,无人机能不受地面部署限制发起攻势,故近距离作战不再关键。
平心而论,上述主张皆有一定道理,但回顾此前中东与高加索战场的无人机表现,所谓“无人机革命”的叙事似乎有其局限。
首先,是2011年以降的叙利亚内战。无人机虽在侦查中发挥作用,却未替叛军带来进攻优势,而是遭到俄罗斯防空系统压制;且叛军与恐怖组织虽都使用无人机,却没能实现自己与正规军间的“军力再平衡”,因为诸如美国等国家武装同样会使用无人机,且其性能更好、打击精度更高,结果反是扩大了双方的非对称性;至于无人机能否完全取代近战,叙利亚的战场态势也给出否定答案,如今各方在叙利亚的割据状态,更大程度上是长期推进、围攻、正面交战、撤退、反击的均衡结果,而非无人机纯粹打击所致。
其二,是2019年至2020年的利比亚无人机战争。交战的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军(GNA)、利比亚国民军(LNA)皆使用了无人机,但防空系统同样扮演了关键角色:LNA由阿联酋处获得俄罗斯的近程防空系统,摧毁了大量GNA的无人机;此后土耳其介入战局,向GNA提供了地空导弹与电子战系统,又反过来消解LNA无人机的巨大优势。
由此脉络来看,利比亚战场的无人机战役,同样没能实现双方的“军力再平衡”,而是与叙利亚案例类似,强弱双方皆使用无人机,较强一方有更多条件优化无人机的效能,结果反是扩大既有的战场失衡,最终因域外势力干涉才有所缓解。此外,无人机同样无法在利比亚战场取代近战,不论是LNA或GNA,双方都要依靠步兵小队和雇佣兵执行关键任务,包括控制和保护战略基础设施、发起地面进攻、夺回战略要地或进行扫荡,而上述行动皆非无人机可以取代。
最后,是2020年的纳卡冲突,无人机看似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实反映的是阿塞拜疆对亚美尼亚的实力辗压。亚美尼亚并不具备应对近程/远端、低空/高空多重威胁的多层次综合防空体系,其地空导弹排炮仍是苏联装备,电子战能力也相当有限,故既无法有效侦测阿塞拜疆无人机,也难以确实拦截;反之,阿塞拜疆的军事体系现代化程度明显优于亚美尼亚,更获得了域外大国土耳其的协助。
故战争爆发不久后,亚美尼亚可谓是一路挨打,且战争的后续发展也与“无人机革命论”的预测不同,弱势的亚美尼亚并未寄望以无人机实现“军力再平衡”,而是开始使用弹道导弹进行反击。此外近战同样在纳卡冲突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精确制导武器与无人机皆发挥了杀伤作用,步兵与装甲部队仍是守住防线、推进前线的关键。
总体军力差距才是关键
综上所述,无人机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场型态,却仍有其局限:在对手防空系统强大、军事基础厚实的前提下,无人机未必能取得进攻优势;且若敌对双方皆使用无人机,则冲突可能走向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但即便情况如此,域外大国仍能借着援助防空系统、电子战系统,来重新平衡无人机参战后的战场态势;此外尽管无人机的杀伤威力不容小觑,短期之内其仍无法完全取代近距离作战。
换言之,要最大程度发挥无人机效能、获取战场优势,双方的总体军力差距至关重要,包括防空系统的现代化程度、外界的军事支援多寡等。
而以此视角来观察俄乌战场的无人机战役,便能发现局势演进的强弱博弈。首先,乌克兰自身并无成熟的无人机产业与机队,但战争爆发后,其分别自土耳其、马斯克(Elon Musk)处获得了Bayraktar TB2无人机与“星链”(Starlink),并在俄军防空系统尚未到位时,趁隙发动攻势。在战争爆发后的前几周,乌方无人机不时能击毁俄军坦克与车队,原因便是此时俄军常以孤立单位和纵队行动,几乎没有空中支援,故易成为无人机的猎杀目标;然自4月以来,俄军转入顿巴斯地区作战,也构筑了有效的防空系统,TB2的击打效果由此大幅减弱。
而乌克兰收到的无人机并不只有TB2,还包括来自美国的数百架“弹簧刀”无人机(Switchblade),其打击方式就与此次袭击基辅的无人机类似,皆是“神风自杀式攻击”;但其缺点亦与TB2相同,那便是不易躲过俄军的防空系统,易被拦截击毁。此前乌克兰曾要求美国援助单架成本超过2,000万美元的MQ-1C灰鹰无人机,但美方并未应允,原因便是其担忧俄军严密的防空系统,会让昂贵的MQ-1C“有去无回”,甚至落入俄方之手、机密尽显。
简言之,俄军的防空系统有效阻却了乌克兰的无人机攻势;与之相比,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便脆弱许多,故在俄罗斯祭出导弹与无人机攻势后,其便多次要求欧美国家支援防空系统。然而这一发展并不代表俄罗斯将能借无人机获取战场优势,因其袭击目标根本不在前线、而是聚焦大城内的各式民用设施。归根结柢,俄罗斯近期的无人机袭击,仍是为了报克里米亚大桥受袭之恨,同时恫吓乌克兰所致,而非着眼于战场上的城池得失。
俄乌战争发展至今,已持续七月有余。对眼下有意巩固俄占领土的莫斯科来说,不论是导弹或无人机,都无法完全取代步兵的军靴。再结合前述乌克兰无法有效突破俄军防空系统、俄军也无意在前线大量投入无人机的情况来看,双方的战场输赢,比拚的仍是总体军力的差距,无人机尽管在不同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却绝非输赢的关键。
俄罗斯近期为何派出无人机袭击乌克兰?
对克里米亚大桥受袭一事展开报复,同时恫吓乌克兰勿再袭击俄罗斯境内的民用设施。
为何拥有无人机也不一定能赢得战争?
要视自身与对手的军力差距而定,包括对手的防空系统现代化程度、是否也拥有无人机、近距离作战能力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