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哈尔科夫突进未止 俄乌战争走向的四大看点
乌克兰军队近日以“声东击西”之局在平静久矣的第二大城哈尔科夫(Kharkiv)以东发动猛攻,从俄军手中急速夺回3,000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比俄军4月以来的推进规模还要多。在前线失守之际,莫斯科却在9月10日放烟花庆祝建城875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还主持了欧洲最高摩天轮的启用仪式。尚不是“战争”的“特别军事行动”似乎尚未有严重影响到俄罗斯民众的生活日常。
对于乌军的突进,俄罗斯国防部则指俄军的撤退是其策略的一部分,声言为实现解放顿巴斯(Donbas)的特别军事行动目标,俄方决定“重组”巴拉克列亚(Balakliya)和伊久姆(Izyum)的俄军,以增加顿涅茨克(Donetsk)方向的努力。克里姆林宫到周一(12日)则表明俄方将会继续在乌军事行动,直至其所有原订目标都达成为止,并指普京与军方有持续、全天候的沟通。
正如3月底从基辅周边撤军,又或者6月底的蛇岛撤退一般,俄方往往将战场上的失利包装成其主动作出的策略决定。从基辅撤军以集中乌东顿巴斯攻势的说法至少是合理的。但这次撤军与从蛇岛撤军一样却全无策略合理性可言。
目前,顿巴斯地区有大约九成土地已在俄军控制之下,只余顿涅茨克的部分土平尚未收复。这里的战线大概有三线:一是乌控区东缘的谢韦尔斯克-巴赫穆特(Siversk- Bakhmut)防线(下称“SB防线”),二是乌控区北部的斯拉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Slovyansk- Kramatorsk)的姊妹城(下称“SK姊妹城”),三是俄控顿涅茨克市的西缘外围地区。两个多月来,俄军在这些战线之上只有极缓慢的推进。
此刻俄军在哈尔科夫一线失守的地区,则是支援“SK姊妹城”前线的关键陆上铁路运输要地。在俄军数月前转向顿巴斯之后,其之所以依然坚守哈尔科夫州整个东部,就是要建立起从俄国领土能透过铁路经库普扬斯克(Kupiansk)接上伊久姆的陆路补结线。从库普扬斯克及伊久姆等地撤走,则无异于放弃一部分对顿涅茨克乌控区的进攻,与俄国国防部为增援顿涅茨克方向的说法有明显落差。
在哈尔科夫失利之后,俄乌战争的走向有四个值得留意的地方。
一、乌军突进终何点在?
目前,乌克兰军队在哈尔科夫的推进仍未中止,俄军已经退守到南北向的奥斯基尔河(Oskil River)的东岸,凭河据守。在二次大战期间,苏军就曾据守此河之东,以大砲缓阻纳粹德军推进。但乌克兰方面的消息称,奥斯基尔河以东约40公里的俄军也正在撤走,似乎没有以河流为守备天险之意。
如果乌克兰能成功越河推进,俄军既有的卢甘克斯州(Lugansk)土地将受到严重威胁。
而在伊久姆一线,乌克兰军似乎也正在对顿涅茨克北部城市利曼(Lyman)展开攻势,配合SK姊妹城的乌军向北推进。如果利曼失守,这道俄军经营数月的顿涅茨克北部战线将会完全崩溃。
这次攻其不备造就的乌军推进到底能推到哪一点,未来数天大概就有眉目。
二、南部赫尔松会否出现突破?
对于这次突进,普遍分析认为这是乌军“声东击西”策略的成功。过去两个月,乌军一直公开部署针对南部赫尔松(Kherson)的反攻,导致俄方对该城大量增兵,而乌军自8月底开始更声言正式展开攻势,并在战场上增大了攻击。岂料乌军的真正目标竟是位处遥远东北部的哈尔科夫。
乌方“声东击西”的成功,当然是反映出俄军情报能力的不足。但这种“声东击西”也有可能是一种“两线互补攻击”的策略,目标是要让俄方有限的军事资源不知要往何处投放。
根据乌克兰赫尔松地区军事组织的消息,在大约两周的反攻以来,乌克兰在前线推进4至12公里不等,夺回超过500平分公里的土地。目前,位于第聂伯河(Dnieper River)以东的赫尔松市及其周边地区与河东俄控区的陆路补给,早已被乌军的炸桥行动中断。乌军也似乎有了缓缓推进的势头。
虽然俄方消息指出乌军在赫尔松一线折损惨重,但跟乌克兰此前在顿巴斯的形势一样,如果俄方未能中止乌军的缓进,这将继续分薄俄方军力,甚至破坏乌克兰南部俄控区的相对稳定。
三、顿巴斯俄军能否冲破防线?
目前,哈尔科夫的失利并没有阻碍俄军针对顿涅茨克乌控区东缘“SB防线”(对谢韦尔斯克-巴赫穆特防线)的地面进攻。如果此久攻不下的防线能有突破,对俄军夺取顿涅茨克全境的军事目标将有重大助益,使之能由巴赫穆特沿公路从SK姊姊城的南部发动攻击。
哈尔科夫的失利之后,当地俄军领袖据报被炒,由主持顿巴斯进攻的俄罗斯中央军区总司令拉平(Alexander Lapin)接手。从拉平此刻并未缓减对SB防线的地面攻击的事实来看,这一条战线基本上已变成了俄军攻击的唯一主力所在。
不过,乌军在谢韦尔斯克所在的顿涅茨克北部也展开了反攻,靠近7月初被夺的卢甘斯克南部城市利西昌斯克(Lysychansk)。如果此处让乌军打开缺口,不只是俄军攻势无从谈起,上述的利曼城也有可能陷入被乌军两面围攻的劣势。
四、普京会否升级战事?
一直以来,俄方之所以将对乌入侵定义为“特别军事行动”,一方面是要减少战争对于俄罗斯一般民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普京对长远战事的信心——当战争无了期地拖延下去,欧美最终会丧失援乌意志,而失去了西方支援的乌克兰当然就是俄军的囊中物。
乌军在哈尔科夫的推进,某程度上向西方证明了乌方有能力在战场上局部击退俄军,展现出欧美的军事投资是有回报的。这将使西方对援助乌克兰更有耐心。同时,在欧盟的政策准备之下,欧洲本年冬天大概不会出现能引发社会动荡的能源危机。此等形势的转变,可能会使普京重新考虑其“特别军事行动”的策略,转而追求更为迅捷的胜利。
战事升级至少有三个可能性。一是全民动员,正式对乌开战,至少去除前线兵员不足的问题。不过,从这近八个月的战争来看,人员的增加未必能助俄军迅速推进。
二是对乌克兰民用设施进行集中攻击。在撤退之后,俄军的导弹攻击就曾两度中断哈尔科夫市的水电供应。如果俄军集中攻击乌克兰全国的民用设施,维持不了基本民生需求的乌克兰政府将会失去长远反攻的意志。不过,俄军有没有能力针对乌克兰全境作出持续的攻击值得质疑;而且开宗明义地攻击民用设施,也有引来西方加大对乌支持的风险。
三是用大杀伤力武器对乌克兰进行警示性的轰炸,当中包括使用较具针对性的策略性核武的可能。有俄国右翼人士就呼吁莫斯科对黑海西缘、具有战略价值却无人居住的蛇岛进行核攻击,以作对乌警告。不过,动用大杀伤力武器,甚至核武,始终要跨越一条道德红线,有引起国际上原本保持中立的国家倒向欧美的风险。
对于普京的难题是,如果“西方最终停止援乌”的如意算盘敲不响,俄方要在乌克兰达至体面的战争成果,就不得不选择一条成效不明、风险甚高的战事升级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