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经济框架:披着经济外衣的地缘政治工具|安邦智库
5月23日下午,美国总统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印度总理莫迪在东京举行“印太繁荣经济框架”(简称“印太经济框架”、IPEF)启动仪式。美国白宫宣布,这个最新的亚太地区经济构想包括印度在内的13个初始成员国,占到世界GDP的40%。除美国外,其他12个初始成员国分别是:澳大利亚、汶莱、印度、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从地缘关系看,IPEF跨越了北美、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南亚(印度)等多个地区的地缘经济组织。
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包括四个支柱:首先是在数字贸易、劳工和环境等领域制订所谓公平、高标准和有约束力的规则;第二是提高芯片、大容量电池、医疗产品、关键矿物等重要产业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第三是推动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脱碳和绿色技术发展;第四是税收和反腐败。据美国政府介绍,IPEF将帮助美国和亚洲经济体在上述领域进行更紧密地合作。
美联社称,由于忌惮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等因素,IPEF并没有提供美国市场准入的优惠条款,在关税方面也没有做出承诺,因此其吸引力遭受怀疑。一位日本国贸企业的主管称,“IPEF没有关税削减,也没有机会进入美国市场”,“我们看不到东南亚新兴经济体加入IPEF的好处。”IPEF的批评者表示,这个框架缺乏任何激励措施——比如降低关税等,以吸引其他国家加入。美国著名外交政策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认为,一些“印太地区”的签署国会感到失望,因为该协议不会包括让他们进入美国市场的优惠条款。实际上,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早在3月31日就曾对国会议员表示,拜登政府意在针对中国的所谓“印太经济框架”将不包含自由贸易协定,因此不会降低成员国关税。
IPEF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贸易协定”,对于IPEF的初始成员国政府,尤其是对于主要推动者美国来说,IPEF的作用可并不只限于经济目标。拜登政府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旨在弥补因特朗普政府撤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而导致的战略空白。拜登日前在启动仪式上称,“我们今天来到这里的目的很简单:21世纪经济的未来将主要在‘印太地区’书写——这是我们的地区。”可以看到,美国对于IPEF这一多边经济组织的看法,带有很强的地缘政治色彩。
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看来,IPEF今后的实质作用,就是披着经济外衣的地缘政治工具。美国方面并不讳言,IPEF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针对中国,以冲淡中国经济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有著密切的经贸往来。2021年,中国与五大交易伙伴的贸易额排名分别是:东盟,贸易额5.6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欧盟,贸易额5.35万亿元;美国,贸易额4.88万亿元;日本,贸易额2.40万亿元;韩国,贸易额2.34万亿元。因此,从经贸视角来看,一个排除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印太经贸多边组织,显得有些奇怪。
不过,IPEF在实际运作中如果要兼顾其经贸与地缘政治目标,可能会给成员国带来一定的角色扭曲。在13个初始成员国中,美国能够明显施加地缘政治影响的国家,主要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传统盟友,其他东盟国家以及日本、韩国都需要顾及经贸关系,印度的立场则会相对独立。此前,亚洲国家的领导人曾提出过两个关键诉求,一是不希望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二是希望能够达成美国市场的贸易和投资准入协议。目前第二点没有达到,第一点也可能不会按着美国的意愿去行事。
对于中国来说,对于IPEF需要有理性的看法,既需要重视美国将其异化为地缘政治工具的一面,又不需要过高估计它在经济与贸易领域的实质影响。在逆全球化浪潮横行、地缘政治主导世界的时代,经贸关系已经不可能完全摆脱泛政治化的影响。与这样的世界相处,面对美国推动的有极强针对性的IPEF,安邦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更重要的问题是自身的开放与发展,千万不能自我封闭,以“内迴圈”代替“双迴圈”。中国必须继续保持开放姿态,继续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继续进入国际市场。只要中国保持开放与合作,自己多参与、多建立一些国际经贸朋友圈(如在RCEP框架中,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就在一个“朋友圈”),IPEF这个排斥中国的朋友圈,其影响和作用就会降低。
最终分析结论:
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实质上是一个披着有缺陷的经济外衣的地缘政治工具。面对类似的排斥中国的经贸朋友圈,中国必须保持足够的经济开放,以及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
本文转载自安邦智库5月23日“每日经济”分析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