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局势给中国的金融警示
“中方始终认为,制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有效办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于3月28日如是说道。这也是自乌克兰局势爆发以来,中国一直秉持的理念。
而事实上,欧美一方“缺乏国际法依据、没有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而俄罗斯一方无所不用极其的自救,俨然已经是一场金融战,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如果进一步升级,还会引发全球经贸、金融、能源、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发生严重危机,使本已困难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毫无疑问,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祭出“极限制裁”,绝对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一个无论面积还是人口规模都堪称世界主要国家的国家政体,遭遇到系统的贸易和金融领域全面制裁。在这许许多多各式制裁方式里,有些俄罗斯政府是早有准备的,也出现了战略误判。
对此,中国都应该有所警示。
俄罗斯的有所防备与战略误判
自2014年,乌克兰爆发危机,俄罗斯遭美国连番制裁起,俄罗斯就一直在为这一天的到来而准备着。俄罗斯国家战略,早已从“发展”转向了“安全”。
俄罗斯自2014年起,已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去努力筹措外汇储备。至2020年末,若是将金银等贵金属储备也计算在内,俄罗斯外汇储备总量已接近6,600亿美元规模(按照2021年末汇率),已跻身全球外储大国第四名位置。截至2021年下半年,俄罗斯国内的各企业债务占GDP比例,已降至50%以下。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更是已经低至20%以下。
基于此,其一,当俄罗斯主要银行等金融机构被排除在SWIFT结算系统之外,舆论纷纷认为这是对俄罗斯投放了一枚“金融核弹”,但对此俄罗斯早有准备。
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美国就曾多次威胁俄罗斯切断SWIFT系统,此后俄罗斯就已经为“去美元化”做了充足准备,包括增加外汇储备中人民币、黄金等占比、开发俄罗斯自己的国际交易清算支付系统(SPFS)等。
其二,俄罗斯一半的外汇储备因制裁被冻结,这是一次战略误判。从2021年年中数据可见,截至6月30日,俄罗斯外汇储备当中,美元资产比例降至16.4%,欧元占比增至32.3%,人民币增至13.1%,英镑从5.9%增至6.5%,其他货币从7.2%增至10%。俄罗斯虽然做了“去美元化”的准备,但并没有预估到欧洲会跟随美国冻结其外汇储备。
更严格意思上来说,俄罗斯没有真正搞懂国际货币运行的底层逻辑。在当前国际格局的常态下,欧洲对美国是顺差,顺差的欧元自然会流入美元;而非常态下,欧洲作为美国在政治尤其是军事维度的“附庸”,美国发起制裁,欧洲又不得不跟进。因此,俄罗斯着手“去美元化”时,将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转为欧元是徒劳的。
此外,在2月初,在普京访华出席冬奥会之际,中俄签署“远东天然气供销协议”的能源合作大单。 根据协议,项目全面运行后,俄罗斯对中国的管道天然气供应量,每年将“增加100亿到480亿立方米”——如此一笔大单也是用欧元结算。
可见,在当时,普京都还没预料这个变数会发生。
其三,也即俄罗斯积重难返的老问题:俄罗斯长期经济结构性失衡,国内产业链不完整。
俄罗斯的总进口中超过75%可以归类为工业制成品,这意味着“制成品能力弱和依赖进口”是目前俄罗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结构性短板”。除军工、航天、原子能等领域保持高端制造外,苏联时代形成的“工业制造强国” 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这直接造成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中特别是在制成品的全球价值链位置中,仅是一个“边缘参与者”。
恰恰由于俄罗斯产业链集中于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原材料段,其价值链与世界的联系具有相当的外部性和脆弱性。例证就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两个低谷,分别对应着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4年的西方制裁。
其实,很显然,在俄罗斯同欧美的数次博弈,俄罗斯都是依靠地缘政治博弈,以资源和管道覆盖“绑架欧洲”。这套路数,欧美也在不断消化,并找替代方案。
这次乌克兰战争发生后,美欧阵营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甚至与其全面脱钩。能如此做,就是因为俄罗斯在全球价值链位置中仅是一个“边缘参与者”,而缺乏全产业链和全球价值链能力的俄罗斯,孤立地依靠国内市场,也终会走进死胡同。
第一个启示: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以上,俄罗斯预估到的、预判失误的,以及血的教训,都对中国有深深的启示:
首先,美欧对俄罗斯全方位金融制裁、踢出SWIFT,没收俄罗斯外汇储备等在西方的资产。足可见,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被彻底武器化,所谓国际规则,美国可以随意更改。
无底线的制裁动摇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神圣信条,疯狂的制裁着实吓坏了很多国家,譬如印度。据《印度时报》3月22日报道,印度央行行长达斯(Shaktikanta Das)表示,印度央行已经将其外汇储备“多元化”,从美元储备分散为不同货币和黄金储备。
俄罗斯利用自己的能源优势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卢布换能源。用曾在美国财政部和纽约联储任职的瑞士信贷全球短期利率策略主管Zoltan Pozsar最新报告的说法:(标志着)世界正在进入“布雷顿森林Ⅲ”体系,也即以金块和其他商品为支撑——换言之,世界正在重回“商品货币”时代。
报告甚至提出:在新的货币体系里,美元趋微,人民币趋强。由于G7的制裁,俄罗斯与非俄罗斯国家商品价差(如原油)正在扩大,这相当于货币出现了两种商品价格,不符合“一价定律”。
Pozsar认为,只有中国能让两种价格收敛,可行的方式是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因此获得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如同英镑或美元,曾经也是因为与黄金绑定而成为世界货币的一样。
一个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加入“去美元化”行列。但对于Pozsar所提人民币借由“商品货币”的概念取代美元而成为“布雷顿森林Ⅲ”体系的核心货币的构想,应持谨慎态度。
其一,俄罗斯此举确实打破了很多习以为常,但并不表示会回到“商品货币”时代;其二,就算能够有21世纪“石油人民币”,其地位也已难等同于1970年代的“石油美元”。也不要低估了俄乌冲突会加速全球的能源转型;其三,人民币国际化更需建立在金融强国而不是局限于贸易大国上。这方面任重道远。中国虽然已经开始被认为是金融安全资产,但对国际投资者吸引力仍有待提高。
但可以肯定的是,俄乌冲突确实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战略机遇期。如果将2008年金融危机视为“旧全球化体系之崩溃”,那目前就处在重构的过程中。而俄乌战争更放大了所有“去美元化”的有利条件。
其实,趋于新均衡的过程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贸易战和货币战均是“分配”的手段。中国突围的关键,是建立国家金融能力,人民币国际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国际化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所体现出来的公共品属性:消费者是否需要人民币来购买中国的制成品;生产者是否需要人民币来购买中国的中间品或技术;投资者是否需要人民币来存储价值,或实现价值增值。
离岸人民币建设就是人民国际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当下,也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加速推进离岸人民币建设,打造可以绕开西方的独立自主的离岸支付体系。做到这一点,才能把自己的离岸权益资产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才能跳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陷阱”。离岸货币的本质是用于国与国之间贸易的“桥”。贸易顺差形成的离岸债权要掌握在顺差国自己手中,而不被美元所“掌握”,才能不被威胁。
第二个启示:全球产业链的不可替代
其次,美国挥舞金融武器玩制裁也不是第一次。回头看看,相较于那些被美国金融制裁过的国家——朝鲜、伊朗、阿富汗等等,这次制裁俄罗斯算是最大规模的行动,也颇为费劲。
看看这些国家,可以一目了然地得知,为什么金融制裁如此容易奏效:一是目标经济体体量较小,经济结构单一,一旦控制美元支付和融资渠道,相当于遏制其对外经济贸易;二是美国对其依赖度较低,制裁引起反噬作用小。
一言以蔽之——中国必须巩固全球产业链核心地位,关键在发挥不可替代性。
美元霸权是美国得以如此肆意对他国发动制裁的原因。美元霸权又是从何而来?是美式全球化的“果”。美式全球化又是如何开启的?从198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的体系不断扩张,进入了美国的独霸时代,这个过程可以被称为“美式全球化”。
请记好,这是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美国领先的产业技术,几乎可在国内生产各类工业制品。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已经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钢铁业、汽车工业、石油化工、电气设备、航空工业无不是佼佼者,而后1950年代制造出集成电路,奠定美国在电子技术及电脑科技的领导地位。
美国的工业基础,让美国在这一轮全球化世界中稳居领导地位。事实也证明了,只要这个体系在持续运转,其他国家就不可能在规模和质量上真正超越美国,这是由全球化游戏的结构和分工机制所决定的。
二战后,无论是苏联、日本还是欧盟,其经济规模和竞争力都无法超越美国,原因即在于此。
1979年列根(Ronald Reagan)政府虽然平抑当时的经济问题,但制造业的空心化,尤其是传统工业州的衰落也成为定局。1980年代后,美国的劳动密集产业开始出现外移趋势。1990年代后,美国一系列去工业化政策导致其产业空心化问题开始出现。但由于以美元信用和美国消费市场为基础的“美式全球化”体系已经形成,其他经济体的所有进步和努力,都会让美元的购买力更加强大,而美元信用的创造是无穷的,这又让美国“独领风骚”了十余年。
但欠下的债,早晚都须还。终于次贷危机将许多隐藏已久的问题彻底暴露——美国的“恶性肿瘤”持续占据越来越大比例的身体能量。长在美国身上的“肿瘤”是华尔街金融部门,引发金融泡沫和危机导致美国联邦债务和美国联储局资产负债表分别扩张了数万亿美元。
而与此同时,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第三产业占80%,工业制造不足GDP的20%。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不仅成为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更让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地位基础发生了动摇。
美国自身就是最活生生的例子,掌握全球产业链的不可替代性有多么的重要。
而中国相较于俄罗斯经济结构情况,已经具备很好的抗压性。坦白说,中国不缺乏底牌,220类行业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全世界唯一工业门类齐全的国家,而且事实上已经经历了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冲击两轮考验。
供给的视角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供应链中枢,并已成为亚洲绝对的产业链中心,取代了2000年时日本在亚洲的中心地位。中国的贸易支柱地位短期难以撼动。而由于中国经济保持较好韧性、基础设施良好,产业链位置也不易替代。
以苹果产业链为例,尽管近年来其代工商在越南、印度等国纷纷设厂从事下游产品组装,但中国在中上游供应链的地位不降反升。据2021年苹果供应商责任报告,中国大陆2020年新增12家供应商,首次成为苹果第一大供应商来源地,同时越南等其他国家的供应商也出现了中资企业的身影。
更加难能可贵,在世界其他国家都难以想象的是中国自上而下的忧患意识。习近平2020年就曾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刊文:“疫情冲击也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风险隐患。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产业备份对供应链来说是极大保障。
此外,中国内需市场还远没有开发,加之熟练工人和工程师储备也是全球前列,这些都赋予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但中美贸易战中,华盛顿对北京在技术领域的打压,也着实暴露了中国在高科技产业方面的不足。贸易战,以及此番西方对俄罗斯科技企业全面封锁,都告诉了中国,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自给自足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危机感也是一大动力。早在中国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就曾透露中国在“工业四基”: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方面能力薄弱。而后也注意到中国部署了十大先进制造领域的突破工作。习近平也亲自撰文指出,“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对中国)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
除了“卡脖子”的问题外,还有一点亦值得注意。拜登任美国总统后,积极重塑“基于价值观”的贸易规则和产业链格局。而欧美高级别官员也频频作出“审查供应链、增强本国产业链韧性”的表述,近来《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工作也遇到阻碍。而日本方面,去年二季度,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供应链多元化支持计划”,帮企业将产业链迁回日本本土或迁往东南亚。
中国如今在全球产业链的核心位置,无需过度担忧。继续对内优化经济结构,更好的培育起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提高中国经济的规模和韧性。对外坚持扩大开放,继续改善营商环境,稳住外资,同时鼓励具有竞争力的中资企业出海投资,积极将以中国为枢纽的产业链向外延伸,进一步嵌入全球产业链。如此,就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中美贸易战,打了三年,为何华盛顿还是必须回到同北京的谈判桌上,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就是启示之二:让欧美无法遏制经济贸易,令其遭到反噬。如此,制裁大棒才能起不到作用。
31年以前,铁幕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终结;21年以前,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获得了难得的发展窗口期。然而站在2022年的节点上,回望往昔、放眼未来,深深地感觉到这个世界已经在“温室”中待得太久了。
这场针对俄罗斯的“围剿”,让我们知悉了美国的基本牌面,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具参考意义的“反围剿”范例。俄罗斯用实际行动告诉中国,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只有先做到自己不怕被制裁,才能做到最终免于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