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在怂恿立陶宛与中国断交
总览过往数月的言行,美国拜登(Joe Biden)政府和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所执掌的美国国务院,已经形成了一套可预估的对华手段,也即不会放弃外交、舆论等层面的任何一个批评、谴责,乃至诋毁中国的机会。
在“新疆”、“香港”、“民主对专制”等诸多相关议题当中,“台湾”一直是美国现政府最集中发力的议题——只要中国表达立场,提强硬要求,美国政府及媒体,就会将之形容为“胁迫”。
近期,因立陶宛违背“一中政策”的承诺,拟以“台湾”之名设立代表处,中国遂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陶宛召回其驻华大使,以此仅次于“驱逐大使”的方式,向立陶宛表明态度。
对此,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Ned Price)8月10日选择谴责中国,选择和立陶宛站在一起。在记者会上,普莱斯先是提到立陶宛“北约盟友”的身份,强调美国支持立陶宛,随后便将中国的措施形容为“近来的报复性举动”,并称美国支持欧洲伙伴及盟友与台湾发展互惠关系,对抗中国的“胁迫行为”。他还称,台湾是公共卫生和先进制造及民主治理的全球领袖,国际社会都从和台湾的交往中获益,美国也包括在内。
也即,在美国政府的话境当中,中国的做法是“胁迫性”的。美国这种语境带有明显的政治动因。毕竟,当巴拿马、多米尼加、萨尔瓦多于2018年与中华民国断交,与中国建交时,美国也曾召回驻这些国家的大使或大使级外交官,以示惩罚。如今美国政府为何认为中国召回大使就是“胁迫”呢?
普莱斯还提到,每一个国家都应该、且能够在不受外力胁迫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一中政策”路线。美国就是如此,拜登政府和台湾打交道也是基于美国的“一中政策”。对于如果有其他国家效仿立陶宛,设立台湾代表处,美国是否支持?普莱斯说,美国支持(和台湾)接触(engagement)。
美国这样说,无异于支持立陶宛政府继续恶化立陶宛与中国的关系,并且鼓励其他国家效仿,开设台湾代表处,乃至促就与中国断交的局面。
要知道,美国的“一中政策”具有特殊性,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内政治斗争形成的产物,牵涉到美国的两党之争和府院之争。它经历了多年的打磨与沉淀,简单而言,美国以其对华国力优势,坚持以“政策模糊性”博取对华博弈优势,尤其在台海地区。
捷克等中东欧的一些小型国家的政客近年来高调接触台湾(点击放大观看):
这种模糊政策是奠定在美国的国力优势之上,在其他国家不可能被复制。从政治体制、经济体量和国际地位来看,立陶宛这样的欧洲国家,想要打磨类似的“一中政策”,绝不可能。中国也不允许在主权问题上出现模糊界限。
其实,立陶宛与其说是对中国不满,倒不如说是一方面反俄,并连带反对中国这个“俄罗斯的朋友”,另一方面反对共产主义,这与其过往历史相关,也是可以理解。
也正是察觉到立陶宛的情况,美国的态度就是乐见其成,乃至通过“鼓励/怂恿”借机造势,让舆论向有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将手中的“台湾牌”打出效果。
华府一方面反对个别盟邦和台湾断交、怂恿个别盟邦和中国断交,另一方面又呼吁中美对话、两岸对话,且不会自己率先做出令中国觉得“出格”的举动。相对于如今或“被当做马前卒而不自知”,又或“权衡利弊甘愿做马前卒”的立陶宛,保持态度与政策的两面性和模糊性,这便是美国外交的老道之处——这种能够驱使他国做“马前卒”的能耐,本身也是基于美国国力,而国力也才是决定外交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