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及其他:还需要寻找特朗普的幕后“大战略”吗?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关税“解放日”(4月2日)已满两周。人们对于特朗普关税战的意图还是持续不断地作出不同的推测和分析。特朗普的类关税行动也不断出台。4月15日,他就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对包括稀土在内的关键金属启动《贸易扩张法》(Trade Expansion Act)的第232条国家安全调查:如果美国商务部长呈交报告认定关键金属进口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美国总统将能借此为由对相关商品实施无限期的关税。

呃……研究对稀土实施特别的关税,这到底是为什么?

帮中国打“稀土牌”?

众所周知,中国在稀土供应市场中拥有垄断性地位,七成生产、九成提拣都来自中国。而中国针对特朗普关税战的一大潜在回应就是限制稀土出口。特朗普再次上任以来,中国已经多次扩大稀土的出口管制范围,当中包括几乎全部都由中国提炼的重稀土,例如用来制造风力发电机、喷射发动机所需磁铁的镝。《经济学人》4月10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拥有一种可能伤害美国的武器:稀土出口》的文章,并称中国“才刚刚开始使用它”。

《经济学人》4月10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拥有一种可能伤害美国的武器:稀土出口》的文章,并称中国“才刚刚开始使用它”。(网站截图)

在中国以开始限制稀土出口来对付美国的时候,特朗普威胁对稀土加征关税到底所为何事?

美国长久以来都在担心稀土未来会变成美中竞争中的致命弱点(毕竟F-35战斗机也要依靠中国的稀土供应),美国国防部去年就订出了在2027年建立好足够美国国防需求的稀土供应链的目标,不过华府智库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CSIS)就认为这个目标能够达成的机会甚微。

特朗普对此当然一清二楚。他在3月就曾签署行政命令,动用1950年《国防生产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来支持美国发展本土稀土产业。4月12日,有媒体亦报道指白宫正式草议一份行政命令,建立可从太平洋海床收集而来的多金属结核储备,当中就包括制造电池所用的各类金属以及稀土。而稀土资源也被认为是特朗普之所以要提出吞并格陵兰的原因之一。

3月2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动用1950年《国防生产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来支持美国发展本土稀土产业。(网站截图)

问题是,稀土并不是衣服鞋袜,美国就算向中国加征一万倍的关税,也不能透过因关税而增加的成本来吸引美国企业“买美国货”又或者提升美国货的竞争力,因为市场上根本就没有美国货。而且,美国过去好几年都在努力重新发展稀土产能,这是出于战略安全的需求,根本不需关税提供的经济考量。

中国也就是看清了这一点,才会开始用稀土来作为对美贸易战的其中一种手段。特朗普对于稀土的关税若然落实,可算是在帮忙中国施压美国。

正如特朗普向无人岛加征关税的做法一样,这又是另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

解读特朗普“大战略”的执着

自特朗普踏入政坛以来,无论是他的支持者、反对者,还是中立的分析人士,都孜孜不倦地尝试在他的各种不明所以的行动中找出“大战略”的脉略。

2025年4月9日,美国华盛顿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总统特朗普准备签署行政命令之际,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站在他身后。(Getty)

对于这次针对稀土的232关税调查,人们也可以从“背后真有大战略”的维度来加以分析:目前,特朗普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正在征收145%的最低关税,而稀土并不在如药品、钢铝、汽车/汽车零部份之类的豁免商品种类之上,因此特朗普针对稀土等关键金属的232调查,其实是一种“明增实减”的部署--特朗普的全球汽车/汽车零部件关税税率为25%,远低于针对中国商品的整体税率,他朝如果稀土也是开征25%关税,因而豁免在145%关税之外,这岂不是表面是加税的减税?这岂不是证明了特朗普看似乱打一通的关税政策其实是深谋远虑?

真的是这样吗?那么为何特朗普在宣布对华“对等关税”的时候不从一开始就豁免稀土,而要透过如此迂回的方法来“先增后减”?在多次同中国“关税叫价”互相威胁之后,中国没有任何让步,特朗普却自行提出这样豁免、那样削减,这岂不是先行认输吗?这就是特朗普的“交易的艺术”吗?

《华尔街日报》4月15日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正计划用美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税谈判来孤立中国。特朗普给予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90日“对等关税”豁免、只收基本10%,确实营造出一种“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皆可谈判”的氛围。但当别国看到特朗普在中国闻风不动之际先行退让,他们还会相信现在的情况是像白宫发言人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所说的那样,是“中国需要与我们达成协议,我们不需要与他们达成协议”吗?

2025年4月11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白宫发言人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在记者会上向媒体发表讲话。(Reuters)

增加收入、制造业回流的自相矛盾

上述的“孤立中国”论只是“关税只是谈判筹码”大战略解读的其中一种样态。除了“谈判筹码”论之外,特朗普自还一直公开声言关税会为美国带来大量收入、重振美国制造业。

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The Budget Lab)的计算,如果我们假设此刻对于中国的超高关税最终使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额的比例由大约14%跌至3%的话,美国的有效平均关税税率将会是18%,如果一直实施到2035年将会为美国国库带来2.4万亿美元的收入。

根据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The Budget Lab)的计算,如果我们假设此刻对于中国的超高关税最终使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额的比例由大约14%跌至3%的话,美国的有效平均关税税率将会是18%。如果不作此假设的话,平均关税是29%,比1930年大衰退时还要高。(The Budget Lab)

特朗普一直将美国1913年实施联邦所得税之前的“繁荣”与他的关税政策并举,认为关税可以至少部份取代所得税。在分析人士眼中,这就是要用关税来作为减税的财政收入基础。特朗普2017年通过的减税政策本年即将到期,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两院正试图将之延续,若能实现,未来10年联邦政府将会减少4.5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即使此刻的超高关税能长久实施,而不作为谈判筹码,关税收入也填补不了减税的成本,更不用说要压低美国联邦政府持续超过GDP 6%的财政赤字。而且,耶鲁大学的计算也显示,虽然关税本身能带来收入,但关税压低经济增长,打了这样的折扣之后,2026至2035年的政府整体收入将比原本少6310亿美元。

也许,特朗普的“大战略”是宁愿美国经济增长慢一点、政府负债严重一点,也要重振美国的制造业。

正如财政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所说一般,未来将会回到美国是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拧着小小的螺丝来制造iPhone,又或者是将这样工序全都以自动化的方式回流到美国。

美国时间4月6日,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节目采访时,竭力为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的关税政策作辩护。卢特尼克兴奋地表示:“数以百万计工人大军拧著小小的螺丝来制造iPhone,这种事情将会来到美国。”(X@atrupar)

问题是,特朗普正在国内全力推动反移民政策。虽然其驱逐移民的人数远远及不上副总统万斯(JD Vance)提出每年赶走100万人的规模,只比拜登(Joe Biden)最后一年任内稍高,但特朗普的反移民政策却真的让美墨边境的闯关移民人数大减,比2023年12月的史上高位跌了超过95%。美国基层产业一直依赖非法移民,没有新增非法移民流入,谁会愿意拧着小小的螺丝来制造iPhone?

也许,美国制造业需要的是大规模的自动化。然而,自动化需要的是更多的科技人才。但特朗普上任以来却一直以对抗反犹太主义为借口向名牌大学开刀,扣起政府拨款。最先受害的哥伦比亚大学已经屈服,同意让其中东研究等学系接受外部审查等等,却尚未能换回拨款;如今率先对抗特朗普的哈佛大学则被扣起22亿美元拨款,还有可能因此丧失所得税的资格。

加上特朗普当局以政治言论或活动为由,至今已废除了数百位外国学生、学者的签证,未来美国还能训练出、吸引到全球的科技人才吗?如今欧盟以至欧洲十多个国家都在提出计划趁机吸收美国科研专才。

2025年4月14日,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与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一同在白宫接见来自他曾担任参议员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式足球队。在大合照环节,万斯试图举起该团队赢得的冠军奖杯时,不慎将其一分为二。(网络图片)

重振美国制造业,个然是特朗普经常挂在口边的言论,但他的各种政策背后真的有一套重振制造业的大战略吗?恐怕没有。

而特朗普政策或政策目标的混乱和矛盾又岂止于关税?

上任百日或临“大烂尾”?

承诺中的24小时内或100日内“俄乌停火”?上周五(4月11日),特朗普的中东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又再跑到俄罗斯商谈和平,先见了俄罗斯的外国投资特使德米特里耶夫(Kirill Dmitriev),然后又再同普京(Vladimir Putin)谈了5个小时,未见有明确进展--无论是在美俄经济合作,还是俄乌停火也是如此。到4月30日,特朗普的上任百日之期就要来临了。

2025年4月11日,美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在圣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又译普丁或蒲亭)举行会谈,2人会面时握手。(Reuters)

本年下旬必需得到新解方的伊朗核问题?4月12日,威特科夫也在阿曼同伊朗外长阿拉格齐(Abbas Araqchi)展开“间接”核问题谈判。威特科夫其后在14日称伊朗只要限制浓缩铀提炼浓度至3.67%以下、接管严格认证程序即可--这种要求同奥巴马(Barack Obama)版本的伊朗核协议差不多,而非要求伊朗交出核原料和核设备,那么为何2018年特朗普要退出核协议,继而向伊朗施展极限施压,最后又回到原点?最终,到15日,威特科夫又“强硬化”其立场,声称伊朗必需解除其核提炼计划。

在此,特朗普就陷入两难:若非接受同奥巴马版本差不多的伊朗核协议,就是要求太严苛而谈不成核协议,后者可能引发另一场中东战争。

其他中东议题也是如此。例如特朗普3月中开始大举轰炸也门胡塞武装组织,要“能拜登之所不能”打通红海航道。然而,至今未能如愿。有报道甚至传出特朗普政府正在与阿联酋等国考虑利用也门反胡塞力量重启地面战事。

又例如,加沙战争再爆,如今特朗普还在谈停火,但以色列却在加沙范围内占领愈来愈多土地,平民死伤持续不止,特朗普却似乎已经对加沙和平的议题厌到厌倦,而这可是他上任之初大张旗鼓宣示的外交政绩。

图为2025年4月10日,亿万富豪马斯克(Elon Musk)出席美国白宫的内阁会议。(Reuters)

国内其他议题也是如此。例如由马斯克(Elon Musk)领导所谓“政府效率部”(DOGE)主持的削减联邦政府开支工作。早前曾经有如一段时间,DOGE年轻雇员空降各大部门炒人的新闻不绝于耳。如今DOGE热度不再,马斯克的临时政府雇员身份到5月底结束后很可能就会离开政府,而他自己上周也亲口表明他预计下一个财年只能削减1500亿美元的联邦开支,与其原先2万亿、后来减至1万亿的目标相距极远。

这个人们谈论良久的“政府效率部”最后很可能“烂尾”收场。

在上述种种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特朗普的“三分钟热度”,是特朗普随意更改的个人好恶,是特朗普对于关税、对于攻击像大学那样的自由派建制的宗教式狂热。我们看不到的,是这些政策和行动背后的所谓“大战略”。

为何人们还在试图寻找特朗普的“大战略”?这可能是人类生而有之的思考模式。毕竟我们难以接受一件事情背后是没有原因的,我们也难以接受世界第一强国的政府决策背后是没有理由的。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放弃试图从特朗普的政策和行动中寻找一套“大战略”。毕竟只有在这种上下求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看清这一切背后其实没有什么战略可言,并开始接受大政治的背后并不一定要有符合理性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