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公湖撤军 中印的共同胜利

撰文: 郑真
出版:更新:

中国官方媒体2月19日发布长文报道了2020年6月中印加勒万流血冲突的细节,称中方有四名士兵死亡,一名军官受重伤。这是对峙事件发生以来中方首次披露相关详情。结合此前2月10日中印宣布达成共识同步从班公湖撤军,可以看出长达九个月的本轮对峙暂吿一段落。

一般来说,透露死伤数量会加剧本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令事态复杂化。如果不是事态得到管控,问题趋于解决,中方不会贸然披露对峙详情。事后披露,从某一个侧面来说是事态渐消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中国留待此刻事态明确缓和才公布大半年前的冲突细节,明显也是考虑到印方的国内压力,避免冲突因政治观感问题而再增升级压力,可见中方对缓和中印关系的诚意。即使这种做法未必能得到对方体谅,也是负责任大国维持区内稳定的有效做法。如今中印双方得以达成共识同步撤军,也间接显出了此延后公布策略的明智。

中印两军2020年6月于加勒万河谷爆发流血冲突事件,2020年8月末两军在班公湖再次发生冲突,过去数月双方在温泉地区(Hot Springs)、高格拉地区(Gogra)和德普桑地区(Depsang)陈兵对峙。为什么一直严峻的形势如今得到了管控?和以往的边界对峙到了冬季会自动解除不同,此轮中印对峙在2020年11月当地进入冬季后仍然持续,双方均为冬季对峙进行了物资储备。当天气不再是缓和局势的现实障碍时,是什么促成了双方的和解?

有声音认为印度是2021年金砖国家峰会东道主,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需要为在2021年晚些时候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创造有利条件。

印度政府希望在未来两三个月内解决印中两国边境僵局,班公湖撤军只是开始。还有分析指印度当局一直有内病外治转嫁矛盾的需要,当内部局势好转后则会调转风头。此次亦不例外。以上说法不无道理。

中方公布加勒万河谷冲突现场画面:

+7

而在观察人士看来,和解的背后是无法忽视的三大现实:打不起来、对峙不下去、无法避免再次对峙。

从年洞朗对峙到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班公湖对峙,中印始终保持克制,最激烈的局面不过是加勒万河谷的械斗。不开枪不扩大事态是双方的共识,中印作为两个大国都清楚全面开打的后果。面对无法调和的领土主权矛盾,打仗、打大仗的选项从一开始就被排除了,这决定了和解的大局。

中印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诸多领域有合作的需要,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印无法长期对峙。利益交融决定了中印无法只聚焦边界冲突而放弃合作。

边界纠纷只是双方关系的一个侧面,中印都是金砖成员国、上合成员国,多领域合作的组织框架机制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印谁也无法一叶障目,需要适时合作而不是陷入无限期对峙,这是和解的最大现实动因。

中印之间,既有复杂的边界问题,同时也有中印同时发展地区势力平衡被打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中印发展起来后,边界投入的增加使得两军在边界相遇的机率大大增加。中印都在发展过程中面对日益高涨的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问题。

主权纠纷、发展利益冲突、民粹驱动,多重因素下,边界问题成为矛盾的爆发口已是必然之势。绵延3,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不会平静,班公湖撤军不会一劳永逸解决边界问题。中印都清楚,解除班公湖对峙不是失败退让,不是结束,而是暂吿一段落。

加勒万一战,中方死亡4人,印军死亡至少20人:

+6

此轮对峙能够渐息,不是中印任何一方的单独胜利,是两个大国面对难以调和矛盾的共同胜利。没有发酵为难以挽回的全面冲突,而是选择撤军,这是两个大国的务实。

印度最终没有任由民族主义情绪发酵,过去数月域外势力尤其是美国参与中印纠纷的尝试并未成功。印度的诉求是成为地区大国,而非跟随美国遏制中国,在面对中国时保持了基本的大国理性,是明智之举。中方时隔数月才公布死伤人数也是在尽量避免冲突升级的克制做法。

中印未来可能还会爆发边界冲突,这会是一条非常凶险的路。摩擦、对峙、解决问题,能否将矛盾管控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会是最大的考验。爆发冲突、管控冲突、解决冲突的节奏如果能够掌握得好就是胜利。

中印关系会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调试,找到最佳的相处模式。本轮对峙的全过程,最起码说明中印有管理两国关系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利好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