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70年 又一次“太空竞赛”即将开启|TECH
近月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俄罗斯疫苗以“卫星V”(Sputnik V)起名,而其名称的来源则是那颗于1955年升空的人类首颗卫星Sputnik 1。显然,那是苏联的高光时刻,以至于今天的俄罗斯亦希望其疫苗能如同那颗卫星一般给世人带来希望。
不过,近70年前的那颗卫星不仅带来了希望,也昭示着美苏长达20余年的“太空竞赛”(Space Race)之开启——而今天,又一场新的太空竞赛,也即将开幕。
2月10日,中国首次成功完成了前往太阳系另一颗行星的旅程:去年7月发射的“天文一号”探测器已进入火星轨道。
曾几何时,太空领域的探索早就已经不再由美国和俄罗斯垄断,中国已在多年追赶后取得显著成绩,乃至在愈来愈多的方面领先于美俄。这类成绩推进着人类文明的边界,不过也引发了人们的另一层担忧:一场新的太空竞赛是否正卷土重来?
数十年前的那场太空竞赛诞生于剑拔弩张的美苏冷战,最终虽然把手言和,却也曾引发广泛的“世界末日”之忧虑。那么,今天呢?
中国太空科技突飞猛进
近几个月来,中国航天计划在其多年累积的基础上,正厚积薄发地展现阶段性成果 。
在中国于2020年7月启动火星任务后,另一艘航天器“嫦娥五号”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着陆的航天器,且携带40多年来第一批月球岩石返回地球。此外,中国最近还完成了一组35颗导航卫星的部署,完成了中国的第三代北斗地理定位网,成为继美国GPS和欧盟Galileo以外的世间第三个卫星定位系统。
在其太空冒险中,中国并不孤单。太空活动以前存在的技术和成本障碍的减少,使许多国家和商业伙伴得以向空间跃进。今天,像新西兰、土耳其、秘鲁等国,乃至卢森堡这样的富裕小国,都有积极的空间计划,拥有自己的太空港和卫星。
如今,太空探索仍然是一项和平活动,主要由非军事机构领导,围绕着国际合作组织,譬如,中国和欧盟之间便保持很活跃的太空伙伴关系。
拥有卫星的国家的世界地图,1966年和2020年相比 ↓↓↓
然而,太空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中美俄欧的太空项目几乎都有军事维度的考量,甚至可以说,军事用途一直是此类尖端产业的优先项。此外,越来越多国家都在发射和运营自己的间谍卫星。去年,伊朗发射了第一颗军用卫星。印度现在也拥有反卫星武器在地球轨道运行,而俄罗斯和中国都已经开发出全面的新型太空军事系统,足以制衡美国在太空的绝对主导地位。
对于这种新的趋势,各国正相继成立独立的太空作战军种:俄罗斯承继自苏联的“战略火箭军”、中国2015年将独立兵种“二炮”升格为“火箭军”,新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也同时兼顾太空支援,2019年底美国和日本分别成立的“太空部队”和“宇宙作战队”……毫无疑问,太空军事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为军事而生的技术
事态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太空军事化的担忧。这种问题往往被误解。太空竞争并不像《星际大战》中的大型太空战役。太空的直接军事化,也即在太空部署进攻能力,在财政上和技术上仍然是不切实际的。然而,太空的大部分军事意义来自于普通卫星。如今,卫星系统已经成为地理定位、通信、天气预报和精确瞄准等关键军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国防专家认为,第一次“太空战”是美国主导的海湾战争(Gulf War)。当时,由于美军的GPS,部队在沙漠中找到了方向,而空、地、海三军则由美军的空中预警管制机(Airborne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AEW&C)进行协调,这都得益于美国太空技术的进步。
然而,由于太空技术可以增强一个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军事力量的能力,这也使得卫星系统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如今,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卫星大国:根据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美国有1,425颗卫星,中国有382颗。在充盈经济体量的支持下,中国正迅速追赶美国——连续三年,中国向太空发射的火箭数量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而在反卫星能力领域,诸如地基激光武器、针对敌国地面遥控中心的网络攻击武器等,中国也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保持自身的绝对优势,美国提出了“第三次抵销战略”(Third Offset Strategy)。在核能力和智能武器之后,美国现在希望利用机械人和高速武器,继续保证其在军事上的技术优势。而“第三次抵销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应对“我们太空网络所面临的日益增长的能力与威胁”。
所以说,中国乃至各国的太空技术,固然拓展人类文明的高度和广度,但千人千面,换一个角度,这些突飞猛进的成果也在令军事冲突的代价持续加大。
有别于数十年前的新玩家:私企
作为“第三次抵消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表示将减少对联邦机构的依赖,而更多地依赖正在快速改变太空世界的科技企业家。如今,大多数卫星发射都由私人公司完成的,商业航天领域的惊人增长正在改变战略格局。
美国企业在这一领域表现得尤为活跃。该国最著名的企业家都推出了自己的高知名度的太空公司: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和贝佐斯(Jeff Bezos)的Blue Origin。他们的目标都是通过缩小卫星的体积和使火箭发射器可以重复使用,使卫星技术更加经济实惠。
这种创业活动早就引起了美国军方的注意:国防部副部长沃克(Robert O. Work)在2015年的一次演讲中宣称:“我们必须真正抓住商业领域。”
美国军方认为,政府发射的老一代卫星体积大,价格非常昂贵,一旦发生冲突,很容易成为目标。但私营企业开发的相对廉价的、发射器可回收的卫星,意味着美军可以利用其部署成群的小型卫星群,从而应对敌人的反卫星能力。
这种对创新和私营企业的关注似乎也是拜登新政府支持的。拜登的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在参议院的证词中表示,他将追求“与商业太空机构建立伙伴关系”,这一战略始于奥巴马时期,并由特朗普继续执行。
不可否认,私营部门为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注入了新的动力,然而这是否有助于创造新的力量平衡,还是会带来更多的军事升级,目前还不清楚。
又一次希望
当美国宣布重新成立太空部队时,一些人认为,这将有助于美国维系其太空军事力量的绝对优势。然而其他人则认为,这支最初在冷战开始时创建的部队更有可能点燃一场危险的新军备竞赛——毕竟,当年美苏“太空竞赛”与其说是以握手言和的方式结束,倒不如说是在短暂沉寂数年后,便以军备竞赛的形式继续展开。
沃克和其他美国官员在一份关于太空竞争的报告中警告说,与冷战时期的苏联不同,中国的经济实力意味着它有机会在太空中取代华盛顿的地位:“苏联从未能与美国的技术优势相提并论,更不用说克服了。对中国来说,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中美等国太空军事实力的接近,一方面引发美方的担忧,另一方面或许也会通过实现“均势”来臻至更持久的平衡。毕竟,以核武器为例,自原子弹问世以来,人类便再未见过拥核国之间爆发军事“热战”。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太空技术与军事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很难肯定地以“防御性”或“进攻性”对其定义,但这两者必然是相辅相成的。有史以来,军事和战争一直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一大推动力,数十年前的美苏“太空竞赛”也为人类太空探索带来了数不胜数的科技成果,直接普惠到每一个家庭与个人。如今,各国多种多样的太空军事化策略,无论是从成群的卫星还是激光和网络攻击,都有大量商用的潜力。
因此,虽然专家们仍不能确定大国之间一连串的太空军事化部署会否提高误判和战争的风险,而美国坚持想要保持其军事优势的心态,以及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强势表现,都将开启新的竞争时期——不过我们大可对此抱持一定乐观心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