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改革应有的两大重点

撰文: 纪澜
出版:更新:

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9月25日结束。各国领导人在视频演说中都提到了对联合国的看法,有不少领导人再次呼吁联合国应当进行改革。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9月22日表示,“(联合国)安理会的架构,将逾70亿人的命运留给五个国家摆布,既不公平亦不能持续”。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则指,“当要作出明确决定时,安理会经常受阻,我们需要改革”。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更明言,联合国若不全面改革将面临“信任危机”。

日本外务大臣茂木敏充9月22日呼吁联合国在年内进一步实施改革,并表示日本已做好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准备。此外,德国、日本、巴西和印度四国外长9月23日一起通过视频会议再次要求改革,赋予四国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联合国2020年9月21日举办了成立75周年纪念视频峰会,联合国在过去乃至未来发挥何种作用一直备受关注。(AP)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Matamela Cyril Ramaphosa)认为,安理会目前的组成无法反映当今世界的现状。他呼吁增加非洲国家在安理会的席位,“只有经过改革并变得更加包容的安理会,才能共同解决全球部分持续时间最长的冲突”。

对比之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强调要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俄罗斯总统普京强调“俄罗斯的思路是,安理会应更加包容所有国家的利益及其立场的多样性,将其工作建立在各国尽可能取得广泛共识的原则基础上,同时继续作为全球治理的基石。除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保留其否决权,否则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联合国改革是一个多年来颇受争议的话题,大国大国将其绑架,“合则用、不合则弃”,小国又难以寄望其发挥应有的效果。联合国似乎总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联合国的作用被彻底否定或者无视。联合国的困境是有现实原因的,二战结束已经有75年的时间,世界很多国家仍奉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主导了当下国际社会的主调,联合国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难以避免。这是世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的结果。 将联合国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归咎于其自身未免太过苛刻。

如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日欧实力相对下降,中印等实力相对上升,日欧在拉开与美国距离时寻求更多的自主性。这意味着接下来世界将进一步走向多极化,各方在博弈过程中将进一步寻求力量的均衡。作为全球多边主义最为代表性的联合国,在未来的全球格局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联合国在解决地区乃至全球性议题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抹杀的。图为2018年12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纽约总部召开有关伊朗核问题会议。(AP)

在新旧势力博弈过程中,联合国的改革提上日程是必然的。美国也不应承担那么多的义务和责任,但改革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扩充常任理事国”,而在于责任与义务的稳当交接。中国已经在2019年成为联合国第二大缴费国,这种情况是理所应当的,也是应该由各国一起参与分担的。唯独美国“卸下部分义务”的过程断不应骤然而突兀。

再者,改革的关键更在于五常乃至扩充后的常任理事国能否有“大国的样子”,能进行自我约束。否则即便加入日印等国,当下大国视多边框架如无物,乃至视之为自身工具的现象,依旧无法解决,问题在于摒弃“霸道”的从事风格,臻至“强而不霸”,为国际政治创造新的可能。

联合国起于二战之后,75年来见证了全球格局的变化,而全球格局又影响了它。围绕联合国的争议从来就不曾消失,在当下全球格局变动之际,争议只会有增无减。但只要联合国仍被视为代表公平、正义,它在全球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就无法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