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封城游行甚嚣尘上 “美式愚蠢”何以这般不可思议?

撰文: 薛子遥
出版:更新:

5月5日,在得克萨斯州,当地警方出动坦克和突击队驱散了反封城集会,有人聚集在一家酒吧,抗议政府颁布对COVID-19的社会隔离措施。
近两周来,美国各地爆发反封城游行,促使一个老问题再次出现:美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
其文章将分为上下两篇刊布。本篇为第一篇,探讨“美式愚蠢”的历史原因。

第二篇:“美式愚蠢”和美国的平民政治:特朗普并非民粹总统?

互联网上了解“美式愚蠢”的最好方法,可能是YouTube频道“All Gas No Brakes”。专注于探索美国社会最奇怪的亚文化,从纳斯卡赛车(NASCAR)到地平说协会,这对采访者和摄像师的二人组最近因为上个月在加州发生的一段非常激烈的反封城抗议活动的影片而走红全球。

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中展示了一系列的美国国旗、阴谋论、特朗普帽子、反疫苗标志,以及各种奇怪行为(有一个成年人在影片中跳上跳下,大声要求周围的人对着他的脸咳嗽,以证明新冠病毒是“谎言”)。影片下的一条评论指出:“这简直是将人们对美国的所有刻板印象都集结在了一起”。另一位评论者补充道“这些人就是其他国家嘲笑美国的原因。”的确,影片中显示了美国公民最狂妄、最语无伦次、最愚蠢的方面。

但是,这种形象从何而来?为什么美国人看似比同宗同源的欧洲人要傻得多?“美式愚蠢”为什么会这般不可思议?

可以理解的是,美国人自己对这个问题最感兴趣,并提出了各种理论。在这些论述中,最容易理解但又最全面的可能是安徒生(Kurt Andersen)的《幻想世界:美国何以变得疯狂,500年的历史》(Fantasyland: How America Went Haywire: A 500-Year History)。下面我们介绍安徒生提出的主要论点,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如此“不可思议”。

+2

如父、如子:“我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悠久历史

第一种论点,可以称为“祖先论”。根据这个观点,美国人比欧洲人更会信不可思议的事情,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祖先离开欧洲正是因为他们的信仰与欧洲社会主流相左。许多早期移民确实是宗教少数派,他们因为信仰而感到受到迫害,而在美国可以自由地跟随他们的信仰。后来,美国成了梦想家们幻想新大陆、新财富的地方。

这个理论也有另一个相关的说法:“走偏的启蒙运动”,也即美国人当下对个人主义和独立思想的价值观,与当年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价值观一样,结果导致美国今天将个人信仰神圣化,甚至在与现实矛盾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信仰。

这些理论有时会让人联想到经常被夸大的“美国例外主义”。因此,应该要提醒读者,最早的反封城抗议始于加拿大,在德国或法国等国家也曾发生过。安徒生理论的重点并非“只有美国人才会持有愚蠢的观点”,他论点是,美国社会与世界不同的一点在于美国社会建立在言论和信仰自由之上:信仰自由可谓“最美国式的原则”,不管这个信仰是否符合别人的观点,乃至是否合乎理性。

然而,为了了解这种价值观是如何产生今天所看到的极端反封城游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美国最近的历史:美国人与现实的脱节,实际上是在过去半个世纪才真正开始的。安徒生认为,有两个主要事件塑造了这一过程:60年代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和互联网时代的诞生。

“跟随自己的内心”:美国的新时代运动

美国60年代的新时代运动,常常被等同于嬉皮文化。但它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远比扎染衫和披头长发要深刻得多。随着60年代各种新的精神和心理信仰的爆发,美国诞生了一种新的口头禅:向内心求索(Look into yourself)。

正是在新时代运动期间,人们对非西方传统和精神满足感的迷恋与求索,令美国人开始习惯于这样一种观念:真理不在外面的现实中,而是在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美国人从60年代开始,就被鼓励“寻找自己的真理”,不相信专家和外界的权威。

这种新的信念进入了美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流行文化中,它渗透到自助类文学作品中,鼓励美国人“倾听自己的心声”(listen to your hearts)和“接触自己”(get in touch with yourselves)。在学术界,它席卷了大学和研究所,开启了活跃的思想流派,主张文化价值的“相对性”,将心理学和理性的科学形容为压迫性的权力结构。在政治上,它催生了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在1964年的一篇著名的文章中所描述的“偏执狂风格”(the paranoid style)。

这种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得很远很广,但它无疑在美国的媒体建制群体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媒体界的奇观

在他1962年出版的《形象:美国伪事件指南》(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一书中,美国政治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解释了美国媒体是如何慢慢沉沦堕落的。

布尔斯廷说,媒体界都有新闻淡季的日子,但因为媒体人总需要设法“填补”他们的节目,他们开始报道“伪事件”,而伪事件本质上就是猎奇的(a spectacle),是为了让听众保持收视而精心设计或甄选的报导。当媒体明星(包括电台主持人、电视主播、艺人,也可能是政客)开始用他们的观点主导新闻报道时,媒体会越来越少地报道事实,越来越多地宣扬私人观点——也就是神圣化的个人信仰的另一种形式。

我们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代能够让自己的幻想如此生动,如此有说服力,如此有说服力,如此“现实”,以至于能够活在幻想中的人。
布尔斯廷,《形象:美国伪事件指南》

1987年前,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通过“公平原则”(Faireness Doctrine)鼓励电台和电视台在报道有争议的问题时,提出多种观点。但被认为这是对言论自由的压迫后,该原则于1987年被放弃。换句话说,当时的美国人决定,在“发表错误言论的自由”和“承担讲真话的责任”之间,前者更值得捍卫。

由于情感和私人观点远比事实更能吸引人(也更有利润),美国媒体从提供信息转到提供“资讯娱乐”(infotainement),从新闻事业演变为演艺事业。美国的媒体界,这个世界上最佳的商业传播机器,慢慢地变质为安徒生所说的“幻想工业复合体”(fantasy-industrial complex)。它不仅充当了少数有实力的媒体明星的扩音器,而且验证了所有美国人的私人信念:最重要的不是新闻、事实或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而是你自己内心深处对这些东西的想法。

愚蠢的终极验证:互联网

而后迈入80、90年代,这种重视个人观点的文化,又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得到了完美的表现舞台。任何人都可以和其他有类似意见的人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早期的论坛就是没有任何中介机构,可以直接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突然间,“愚蠢”的人不再感到孤独。以前荒谬而不获接纳的意见,现在因为有了自己的网站,也有了自己的声音。

有了互联网,美国人也从“对言论自由的神圣化”发展为言论自由的爆发。今天社会舆论的一大特点便是没有边际。根据巴索洛缪博士(Dr Robert Bartholomew)在《新政治家》(The New Statesman)的话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小众的世界里,这使得人们更容易构建自己的现实——一个想像中的、而非现实的世界”。巴索洛缪是一位社会学家,他因在“大众妄想症 ”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在疫情期间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他认为,社交媒体加剧了阴谋文化(conspiracy culture)和其他的极端观点。

今天的反封城游行的背后,可能就是这种逻辑。抗议者一些最奇怪的观点——譬如盖茨(Bill Gates)或福奇(Anthony Fauci)是新冠肺炎的幕后黑手,谋划灭绝地球人口——都是在网上诞生并传递的。像Reddit或4Chan这样的热门论坛,是无休止的阴谋论温床,而最近的反封城抗议活动只是这些网络讨论的现实表现,是互联网和美国长期以来的“我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历史之交融。

从以前的美国到特朗普时代的美国,这种个人信仰被神圣化的情况,是如何影响美国政治的?在第二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美式愚蠢”和“美式政治”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