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话说】疫情后续影响:不要夸大“向中国索赔”的代表性
新冠肺炎的冲击还在继续,对于这一场由公共卫生危机引发的系统性风险,“不确定性”是尝试解读这一切的人们使用最多的字眼。此刻焦虑还在全球蔓延,其中包含对秩序的反思、经济前景的忧虑以及横亘在大国关系之间的“政治病毒”。
疫情触发的讨论扩散至多个领域,愈来愈多人开始思考,它将如何塑造新的全球化格局,国际格局中最重要的中美关系又会有哪些变化,对中国而言,当前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国际环境。
就以上关切,《香港01》邀请前驻三藩、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伟文进行解读。以下为访谈实录,此为下篇。
01: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各国都在强化边境,所以不免有人担忧,后疫情时代,全球化逆转的趋势会加强。另外,疫情对全球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又一次世界大战,而“战争”之后世界秩序会面临重组。从这个角度,你如何解读全球化的未来趋势以及中美关系?
何伟文:关于全球化,现在各种吓人的预测层出不穷,包括产业链断裂、世界退回主权经济时代等等在内。但所有这些论点,目前为止都缺乏足够的数据和事实支撑。仅仅只是一些说法,应该重视并研究,却无法作为科学结论。
前面提到,疫情经济和产业链经济规律不同,这次疫情的影响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观点本身缺乏科学性,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爆发,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情况。
比这次疫情还要严重的是历史上的西班牙流感,1918年-1919年间,全球近4千万人因此死亡,当时世界人口只有十几亿,这个死亡率很可怕了。但是回过头来看,西班牙流感并没有对世界秩序重组起作用,最终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主导了世界秩序的建立。
所以,自然灾害和社会规律有所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疫情确实会带来一些改变,但总的来看,全球化不会出现倒退,它的形态可能会变化,短期内遭遇挫折、中期内会恢复,长期内会有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历史规律。
至于中美关系,第一阶段协议1月15日签署,一个多星期之后的1月23日,武汉封城,也就是说协议刚一签署,天灾就来了。这不仅仅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危机,疫情还把经济、贸易搅得一塌糊涂。第一阶段协议仅仅给中美贸易战带来一个短暂的停顿,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中美关系依旧紧张。疫情发展的这几个月,中美关系还在往坏的方向发展。疫情刚在中国发生的时候,美国隔岸观火,甚至还有部分人希望中国彻底被打倒。而当中国逐渐控制住疫情,美国感染人数飙升之后,他们的心态又变了,变得仇恨中国,以至于我们看到,他们一边污名化中国,一边掀起对中国索赔的舆论攻势。
总体上中美关系在变坏,很难乐观。虽然第一阶段协议达成了,但在当前情况下,这份协议正部分失去意义。第一阶段协议包含中国两年内增加2,0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进口,遇到天灾可以协商,结果墨迹未干天灾就来了。从现在的情况看,协议的落实存在种种困难,当然具体还得看双方协调。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贸易战中施加的关税一项都没有取消,只有2019年9月1日起对1,200亿中国商品施加的关税由15%降到了7.5%,并没有取消,距离目标还很远。
在疫情爆发后中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争端加剧的大环境下,第一阶段协议的稳定作用比当初设想的减少了,第二阶段协议还受困于疫情和美国大选,暂时顾不上。中美关系要看“两个美国”。一个是联邦政府的美国,一个是包括州、地方和企业在内的美国。
去年6月,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召开了州政府代表会议,从州市角度看中美关系,州政府在会议中都表示了发展中美合作的意愿,企业更是如此,虽然他们也对中国有不满情绪,但还是反对与中国打贸易战。
华盛顿也有两个华盛顿,其中一个即一方面十分敌视中国,主张围堵中国,另一个即另一方面又希望和中国进行某种合作。即便是特朗普团队,如果只看到中美关系对立的一面,那么双方根本不会有谈判的空间,第一阶段协议根本没有达成的可能。
所以中美关系有对立和合作的两方面,该斗争就斗争,同时也不要忽视合作的一面,这两方面都是战略性的,而且要同时过硬才行。
01:关于“向中国索赔”的声音,最初来自于美国佛罗里达洲的一名律师,后来得到更多政治人士的支持,印度、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有人加入进来,甚至被形容为第二次“庚子赔款”。中国当下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国际舆论环境?
何伟文:我认为“赔款论”非常荒谬。向中国索赔的原因之一是“中国责任论”,认为中国应该为疫情的全面爆发负主要责任。所有这类说法,都有两个共同点:
第一,提出索赔的人都不是医务工作者或者疾控专家,也没有科学家,他们甚至不知道疫情是怎么传播的。第二,他们都不清楚如何有效阻止病毒,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所以基本上都是非专业人士在大肆渲染“向中国索赔”。而且这些人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英国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Henry Jackson Society)一个研究员写的向中国索赔文章,提供关于索赔的证据是《南华早报》的一篇报道,报道中提及中国可能在11月17日就已经知道了病毒。该研究员就引申到认为“共产党不能让全世界知道,所以一定要隐瞒”。这是他唯一的证据。而实际上那篇报道前后文描述的是,中方在12月发现这种不明肺炎,经过研究,追溯到病毒可能在11月就已经存在。所以亨利・杰克逊协会该研究员的水平很让人质疑,该文章也很荒谬。
其实,可以看出,这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即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华盛顿邮报》4月24日曝光了参议院共和党党团向2020年大选竞选机构发送的备忘录,指导共和党如何同民主党竞选。强调三条主要攻击路线:一是“中国掩盖真相导致病毒蔓延”;二是民主党人“对中国态度软弱”;三是共和党人将“因中国导致了此次疫情的传播”而推动对中国的制裁。可见,这是共和党为赢得2020年大选编造的剧本,不需要事实,甚至必须无视事实。许多向中国索赔的声音和行动,基本上是按这个剧本出场。
另外,其中还包含了对黄种人的歧视,2月初底七国组织(G7)财长会议上,日本财相麻生太郎提醒邻座意大利财长注意防范疫情,意大利财长一脸不屑:“这跟我们没有关系。是你们黄种人的病,不是我们的病”——当现实情况证明这种判断是错误的之后,他们反而开始迁怒中国。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根据IMF统计,美国、欧元区2020年GDP将分别下降5.9%和7.9%,2022年才能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中国今年预计增长1.2%,明年9.2%,平均还在5%以上。如此一来,中国的发展就超出它们一大截,与美国的差距会缩小,把欧洲甩得更远。所以,向中国索赔的声音是大多出于政治目的,在此前提下,他们不需要科学,不需要客观证据,甚至排斥科学和证据。历史上类似事件还有很多,我们需要认识到它的本质。
另外,诸如此类的声音看起来很汹涌,这主要是因为对方掌握话语权。到目前为止,提出向中国索赔的机构和个人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和菲律宾7个国家,或许还可以列举更多,但全球有200多个国家,所以占国家数不足5%,占全球总人口77.5亿比更微不足道。所以根本谈不上代表性。只不过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掌握话语权,这种声音看起来才像是充斥了全世界。对此,中国也必须在舆论上对此进行坚决反击,并做好一切必要准备。
法院立案第一个前提是有事实根据,索赔起诉没有这个根据;第二个前提是有管辖权,索赔起诉也没有这个管辖权。美国法庭对中国没有管辖权,因此中国不会理会。即使判决也没有用。要获取管辖权,就要修改法律,且修改国际法。如果修改了,美国法院判决中国必须执行,那么中国也可以修改法律,对美国实施管辖。中国可以反诉美国诬告并要求判其赔偿损失,美国也必须执行。
因此,各国应当集中力量抗疫,并全面推动国际合作,一起战胜人类的共同敌人病毒。在抗疫结束后,由联合国而不是单个国家对病毒源及抗疫中的问题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