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中国赢了疫情却输了世界”言之尚早
尽管中国内地仍旧面临着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境外输入风险,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的防控已经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果,到4月21日现存确诊病例减少到1,651例,新增病例持续少于治愈病例,复工复产几乎已经全面展开。
然而,正当中国民众的生活逐渐回归疫情前的正常景象,全球疫情蔓延让中国形象陷入异常的被动局面。
近期,随着美国数个机构、组织、政客开始倡议包括“向中国索赔”在内等言论,不仅“中国制造病毒”的指控卷土重来,而且关于中国医疗物资、疫情数据和早期防控的种种质疑也纷纷涌出,成为对中国国际形象及外交工作的威胁。
4月21日,密苏里州检察总长周二(21日)入禀当地法院控告中国政府,声称中国官员要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负责,要求赔偿。此前4月20日,一则来自美国、英国等40个国家约一万名市民向中国政府提出集体诉讼的消息,似乎让外界更加确认,全球多国正在向中国发起“调查”和“索赔”。
目前,关于各国要中国“要对疫情负责”的海外舆论讨论,主要聚焦在两点:第一是多国对中国发起关于疫情应对的“调查”,第二是多国因警惕中国并试图将产业链撤回。
从诸多的负面舆论来看,不止美国,似乎全球和中国关系密切的国家都在考虑在疫情上对中国“清算”、在贸易上和中国“脱钩”、在外交关系上和中国拉开距离。
不过,一些报道之中对几个问题有意或无意的混淆和联想,值得用更清醒的眼光来讨论。
“调查病毒”还是“调查中国”
美欧国家的疫情爆发之后,关于向中国追责的言论不绝于耳。4月18日,美国共和党国会议员签署法案《2020年感染美国人法案(Americans Act of 2020)》,允许美国人就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起诉中国政府。共和党议员此后还提出配套法案《阻止源于中国的病毒性传染病法案(Stop China-Originated Viral Infectious Diseases (COVID) Act)》,向北京施压。
不过这终究是国会层面更具象征意义的做法。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18日表态“如果中国是故意造成(疫情爆发),那么应当承担后果”。虽有威胁之意,但美国主流媒体立即引申“特朗普指中国或故意造成病毒蔓延”和“特朗普警告中国承担后果”,仍有夸张的成分。
因此,美国威胁调查中国一事尚且未明,而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都跟随美国讨伐中国”的说法就更值得推敲。特别是备受关注的澳大利亚外长佩恩(Marise Payne)关于呼吁对疫情进行独立调查的言论。
佩恩原话是“我们需要通过独立调查了解细节,确认病毒的起源、最初的处理和应对方法、信息分享的开放度以及各国领导人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互动”,而这被不少媒体解读为是支持美国“调查中国”。实际上,佩恩当时对于与中国之间的合作表示“信任”,需要独立调查的是围绕新冠病毒的问题。
的确,无论是佩恩还是英、法、德的领导人,都对中国疫情数据和透明度有或多或少的质疑,这对于西方来讲算是常态。不过,从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表示“我相信中国对这种病毒的起源越透明,对世界就越好”,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表示“认为中国已经很好地应对疫情是‘天真’的想法”来看,根本得不出“英法德澳加入美国施压中国”的结论。就连态度更加强硬的英国,外交大臣蓝韬文(Dominic Raab)敦促“中国必须回应疫情如何爆发的尖锐质疑”,也难和对中国发起调查等同起来。
保护产业链不等于对抗中国
疫情导致全球医疗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品紧缺,作为全球产业链重要一环的中国,因此又背上不少骂名。从中国输出医疗物资的质量问题、捐赠物资的“宣传攻略”,再到现在美国指责中国囤积口罩等物资高价售卖,各国要维护重要产业和战略物资“自给自足”的呼吁越来越多。印度、日本、欧洲担忧疫情下外资收购本国重要企业,也被解读为是针对中国资本。
诚然,疫情期间很多西方国家发现,重要的药品、医疗物资在供应链上竟如此依赖中国和其他国家,于是领导人们纷纷表态要加强战略物资的产能,甚至是鼓励企业将产业链转移回国。灾难之下这也是正常反应,目的在于自保。同理,对于外资的防范最大的目的也在于保护自身企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抗中国”。
比如,欧盟在3月底发布指导意见,警告外资获取卫生保健产业或相关企业的风险增加,德国4月宣布收紧外资收购本国企业的规则,都针对的是非欧盟国家,这些规定也同时适用于美国。然而有舆论将其形容为“世界正在对中国的恶意收购觉醒”,充满地缘政治冲突的色彩。
相比之下,印度4月17日发布外国直接投资规则修正案,其中规定与印度接壤的国家实体,或投资受益人是此类国家公民的企业,只能通过政府线路进行投资,而日本在4月初拨款22亿美元帮助本国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生产基地多元化、将产业链转移回国的政策,则更有针对中国的倾向。可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两国要“加入美国,和中国脱钩”。
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产业链转移本不值得惊讶。但西方右翼政党因此煽动的对华“脱钩”,执行起来则并没听起来那么容易,多国出台的保护措施,不应该简单地被解读为与中国的对立。
无可争议,疫情之下国际社会舆论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本来凭借防疫成果、输送物资而希望提升国际形象,不过现在看来中国处在舆论的被动地位。
“索赔论”仍会继续发酵,譬如被美国国务卿点名夸奖的德国《图片报》(Bild)等媒体,还会一直在这方面扩大其舆论影响力,但是,并非西方各国政要、媒体及组织都是如此。
很显然,美国包括政府、学者、舆论在内的声音对中国的问责,是中美结构性矛盾在疫情下的延续。各国都在疫情之下挣扎,对中国武汉疫情的抱怨和防疫成果的质疑,除了为转移国内的视线,也有社会情绪的因素。疫情对全球国际关系必然有深刻的影响,但在当下各国的情绪处境之下,轻言中国的外交环境因此恶化,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