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输赢评判贸易协议 中美谈判需追赶中国开放的速度

撰文: 吴迪
出版:更新:

自中美政府于12月13日宣布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之后,两国于过去两周相继宣布一系列撤回关税及关税豁免安排。而在中美双边安排之余,中方更将于本周三(1月1日)起对850余项商品向全球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总价值约3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进口商品总额约18%。可以说,美国是中国加速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但若中美谈判再受阻,大费周折与中方谈判的美国,未必能比他国获得更多红利。

虽然中美仍未正式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两国过去两周已经陆续出台一系列正面政策。原定于12月15日进一步加征关税的计划被叫停,9月1日起加征的关税也将获得明显回调。此外针对其他依旧加征关税的商品,两国也已开始分批公布加征关税排除清单。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12月19日公布了第一批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二次排除清单,自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12月25日,不再加征反制关税。美国方面的行动更是在12月13日之前便开始,先是给予中国熟制禽肉、鲶鱼产品、香梨、柑橘、鲜枣等产品的输美资格,后于12月12日公布新一批涉及44项中国商品的关税排除清单,且可追溯至2018年9月24日,并宣布将对第10批中国商品关税排除清单进行修订。可以预估,中美两国政府还会在未来数周内持续公布类似安排。

由美方牵头人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由上至下左二)和努钦(Steven Mnuchin,左三)及中方牵头人刘鹤(右一)所出席的中美高级别贸易谈判已经举行了共13轮。(美联社)

中美协议没有“你输我赢”

对全球市场、两国企业和两国消费者而言,这种积极态势是值得欣喜和期待的。然而,也不乏有人试图以“美国赢了,中国输了”评判该协议,认为关税原本就是美国率先加征的,而今只不过是撤回了一小部份,便换来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农产品和一系列市场开放承诺。可这样的讲法是片面的,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在于美国不再高调提及“监督机制”(enforcement mechanisms,也译作落实机制)。自2018年贸易战伊始,美方便长期坚持协议写入美国对中国的“监督机制”。这个概念在现实中是无法操作的,而这种为了展现“美国赢,中国输”的条款也自然是中方不可能接受的,为此,两国谈判也于2019年5月破裂。不过在经过了6月的“大阪习特会”和7月的“上海会谈”之后,“监督机制”一词渐为“争端解决系统”(dispute resolution system)所取代。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官网12月13日公布的两国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通稿中,也是以“争端解决系统”标注。

第二个原因可见于美方在其通稿的用词:“美国已同意对其301条款关税行为进行显著修订”(The United States has agreed to modify its Section 301 tariff actions in a significant way)。这显出美方不只已同意“显著”地修订其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加征的对华关税,且更有可能会重新审视单方面加征关税是否落实301条款的有效措施。

+3

第三个原因在于中国“大买特买”算不上让步。按中美通稿,中国很可能将在2017年购买240亿美元农产品的基础上,于2020和2021年每年增加约160亿美元的采购,另还会采购能源、工业制品、服务类美国商品。这应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可供夸耀的“贸易战成绩”。可两国协议没有输赢,白宫的“成绩”不是中南海的“败绩”。以钱换取中国所需的货物,又非昔日中国与大英帝国以白银换鸦片,如何算得上是“让步”?有人认为中国不需要买这么多商品,可只需看看这两年中国消费能力的膨胀有多迅猛便可知一二,中国还有大量未达到“小康标准”的城镇乡村国民,对国产和进口商品市场都还有大量开拓空间。增加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优质、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有助于顺应中国国内消费升级需求。

因此无论是“美国赢、中国输”或是“中国赢、美国输”,都是幼稚、不准确而片面的,这种“你赢我输”的协议也是难以持续的。综合上述三个原因,这次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无疑是双赢的:中国将多买一些商品,并推动落实符合国情需要的改革方针;美国则需要确保有足够商品卖予中国,并重新考量自身胡乱加征关税的行为。最终结果不仅是两国国民、企业和政府皆大欢喜,也对中美维持两国关系之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乃至对中美之外的他国产生正面外溢效应。

值得提出的是,除了上述内容,为时一年多,且还会继续持续的贸易战,对中国还有另一项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因此而加速了。

中美代表团10月10日在华盛顿展开经贸高级别磋商。图为特朗普11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刘鹤。特朗普其后在Twitter称,中美已达成“相当实质性的第一阶段协议”,并可能于11月在智利和习近平见面,签署最终文件。(美联社)

“改革开放”远未终止

今年以来,人人都看到中国与美国的谈判,但其实中国资本市场也发生了很多事:上交所与伦交所之间的“沪伦通”启动,中日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互通,扩大期货市场境内特定品种范围,提前取消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港股“全流通”改革,进一步修订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规则等等。

从放宽机构准入,松绑业务限制,扩大开放金融市场,到加强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再到1月1日要开始落实的进口货品降关税,中国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于过去一年有显著进展。

面对这些开放性改革措施,不少西方媒体第一反应是“这是中方因贸易战而起的行动”。这话对也不对。说其对,是因为各大主要经济体本就疲软,美国政府对外的经济政治政策更令保护主义日益擡头,中国必须尝试改变这种态势。

说其不对,则是因为中国政府此举更是为了应对中国企业和国民对进口商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是要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现代化透明化程度,从而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不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更何况,这些改革不是突然决定的,而是既定安排,是中共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白纸黑字列明的。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或能为美国大豆出口带来一个“小阳春”。(路透社)

在经过了四十一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从市场最封闭的国家之一变为今天的最大贸易国,且可以预估的是,北京方面会一直根据其对中国经济实际发展现况的评估,决定下一阶段的开放程度。这也就意味着,将于1月1日开始实施的这些进口措施调整,实际上和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一样,应被视作中国政府四十年不变的“改革开放”政纲中,按部就班的一环。

贸易战推动中国改革 美国却未获额外红利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现届政府发起“贸易战”的行为,无疑对中国经济改革起到了正面作用,加速了改革措施的落实。这一方面是因为北京为了维系中美关系之稳定,需要“忍、缓、让”。忍的是美国现届政府的朝令夕改和肆意指摘,缓的是有可能爆发的更为激烈的冲突,让的是特朗普所需要的诸如“中国又买了几百亿元美国农产品”这种面子工程。顺着这般思路,只要中国经济有足够承受力,北京不排除“将原计划五年做完的改革,加速在三年内做完”,且只要双方措辞平等公正,亦可各自表述,任由美方将协议包装为特朗普的重要功绩。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做法之所以加速了北京落实改革措施的速度,也恰是因为美国政府的做法改变了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白宫向全球发起贸易战的做法,令保守主义在全球有擡头的趋势,也令众多美国的政经伙伴开始寻求多元化政策,降低对美国的依赖。这都意味着北京更有必要改革以应对大环境变化,并积极把握契机与他国进一步交织。无论是2019年的众多改革,还是这次2020年1月1日的调整措施,都是为此。

这也就造就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其他国家未与中国发起“贸易战”,也依旧获得了美国“辛苦搏来”的红利。照着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放眼预估,中国自身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停止,而中美贸易谈判的进程倘若受阻,美国再发起关税或进出口禁令,则会令中国向美国发起反制,中国向全球开放的贸易政策从而也仅会对美国部份实施。

若真走到这一步,贸易战纵然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却未能改善美国企业和美国国民的利益,那这究竟是不是枉费心机空费力,损人害己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