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贸易争端的启示:有封锁也会有突围

撰文: 王莹
出版:更新:

韩国总统文在寅8月15日在“光复节”演讲中,敦促日本反思历史,同时用大量篇幅谈及壮大韩国经济实力的规划。他提到:“我们要改造经济结构,打造一个以包容性和相互依存性为特色的生态体系。我们要促进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劳动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互利合作,着力增强国产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产业的竞争力。”

韩联社称,历年“光复节”总统演讲中,鲜有详细描述经济发展蓝图。日本针对韩国施行半导体工业原材料出口管制,向韩国技术产业敲响警钟:不能过于依赖日本供应的原材料。

的确,韩国严重依赖日本的半导体材料,日本7月限制对韩国出口的三种材料——氟聚酰亚胺、抗蚀剂和高纯度氟化氢,分别占据韩国市场的93.7%、91.9%、43.9%。

日韩争议,美国从中调停,但无果。(AP)

日韩半导体争端给韩国最大的教训是:越是关键的,越要有自主权。当然,韩国也没有“坐以待毙”,韩国企业SK Mertials7月就透露自己已经研发出高纯度氟化氢的制造技术,年底有望进入生产阶段。

日本用技术封锁韩国,韩国在谋求突围。

这样的“封锁—反封锁”在国际上经常上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半导体行业对日本开放,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基本可以制造出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可关键设备和材料还是掌握在美国手中。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日本建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研究联合,用5年的时间成为半导体行业中的佼佼者。

再到中美俄三大国,同样也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苏联突然全部撤回在华苏联专家,撕毁了对华援助合同,尤其是原子弹项目陷入困境。无奈之下,中国只能自食其力,后来中国自己研制出了“两弹一星”。

冷战时期,美苏对立,美国便联合一众盟友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1989年“六四”事件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也在持续。

现实又一次证明:中国的不少产业在封锁中实现了突破,比如美国不让中国进入国际空间站,中国就自己搞开发,有了“神舟”飞船和“天宫二号”等。美国在芯片和操作系统上占据主导,而中国电信企业华为则准备备胎计划——设立海思部门开发芯片、研发“鸿蒙”系统。

在中美贸易战中,华为成为美国打压的一个目标。(VCG)

美国同样也有过被封锁然后突围的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是纺织业的巨头。英国一再出台法律,禁止美国人参观本国的工厂,甚至严禁任何掌握纺织技术的本国工程师甚至熟练工匠移民美国,违反者会被送进监狱。结果,美国接受了英国的移民,这些移民中的一人——斯莱特(Samuel Slater)将英国纺织机给复制出来。从此,美国也踏上了自己的工业革命道路。

封锁很常用,本想让他国无路可走,可他国硬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被逼入绝境之后,很多国家会谋求自主创新,或许绕的弯路多一些、花费的时间多一些,突破也并非不能实现。

再者,全球各国再也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独立存在,相反,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某一个国家并非“非你不可”。就以华为为例,它想打入美国市场,奈何美国政府不开绿灯,那它采取的路线就是与其他国家合作,或许就如同任正非所言,“西方不亮东方亮”,总有一些国家会选择华为的产品。再比如日韩半导体争端之下,韩国也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技术同样如此。在产业链上游和下游不断重组、融合的过程中,技术的瓶颈也在不断被突破,封锁也便随之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