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意大利签约在即 一带一路已呈现另一种模式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在外界盛传了近一个月之后,外交部终于在3月18日(周一)清晨由发言人、新闻司长陆慷宣布了确切消息:应三国元首邀请,习近平将于3月21日至26日先后对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外界对此性有两个最大的关注点:其一,鉴于梵蒂冈方面殷切积极的态度,以及路透社3月17日“梵蒂冈高管透露,方济各教宗愿意与习会晤”的报道,中国首脑会否与天主教教宗举行历史性的会晤?其二,中国与意大利会否签署“中意一带一路框架协议”?这又意味著什么?

如果说,最关注中梵方面事态进展的人在台北,那么最关注中意方面的则无疑在布鲁塞尔和华府。一旦意大利与中国签定框架协议,则将成为首个正式参与一带一路的七国集团(G7)和经合组织(OECD)国家,可想而知,这种“背书”行为自然会招来诸多非议。

来自华府和布鲁塞尔的质疑

3月6日,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杰拉奇(Michele Geraci)表示表示正磋商一份初步协议,计划加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贸易;3月8日,意大利总理孔特(Giuseppe Conte)表示“一带一路”对意大利而言是良机,可能在3月底与习近平签署协议;3月10日,藉“五星运动”政党掌握实权的副总理马约(Luigi Di Maio)亦表示,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并非为了加强与中国的政治联系,而是希望借此刺激出口贸易。

意大利官方的表态立刻引来欧美政界的回应: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马奎斯(Garrett Marquis)紧随孔特8日的表态,在Twitter上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虚荣计划(vanity project)”,认为意大利不应支持一带一路;欧盟扩张及外务专员哈恩(Johannes Hahn)接受访问时也表示:“对于中国积极进军这一地区,欧盟应该感到不安”。

从副总理萨尔维尼(Matteo Salvini,左)、副总理马约(Luigi Di Maio)到总理孔特(Giuseppe Conte,右),意大利官方对一带一路皆持正面态度。(路透社)

而在舆论界,法国《世界报》3月11日发表文章,表示这将是北京的外交上重大成功,并引述法国学者戈德芒(François Godement)表示,“这无助于欧洲人的团结”;美国宾州哈利斯堡大学讲师埃弗特米亚德斯(Nicholas Eftimiades)对《德国之声》表示,“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会在政治层面分裂及削弱欧盟,进一步加强北京‘分而治之’的策略”;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问题专家布朗(Kerry Brown)也认为,“中国试图寻找一个主要发达国家来为一带一路背书已有一段时间。他们现在就得到了这样的背书!”

相对而言,美国的态度很易理解:一面是当下胶著而进入最后阶段的贸易战谈判;一面是中国崛起所引发的美中“老大老二”结构性矛盾;再者即是鹰派当道白宫对中国的全球战略维度。有鉴于此,很难想象美国政府会有除此以外的其他表述。

欧盟就不一样了。在看待中国的问题上,欧盟实有不少摇摆和迟疑。一方面,寻求独立自主的欧盟势必与传统盟友美国生出嫌隙,而特朗普政府“六亲不认”的态度更是为此火上浇油;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在对华问题上本身也有很大分歧。

欧洲内部矛盾:尖子生和后进生

如今对中国保持疑虑态度的,更多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欧盟,也即法、德、比利时等西欧、北欧国家;而当目光东望,会发现中欧东欧东南欧早已经与中国开始了实际的合作:

“中欧班列”早已通车数年,截至2018年10月,累计开行量已突破11000列,运送货物近92万标准集装箱,中国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在巴尔干地区,中国主持修建的、连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匈塞铁路”耗资40亿美元,并未获得来自欧盟的基础建设援助,大部分贷款由中国提供;2012年起,中国已同11个欧盟国家在内的16个中东欧国家举办“16+1”论坛,加强对东欧国家投资。

中国与中东欧早就已经有很多具体的项目合作,该地区也在与中国切实打交道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互信。

反观中国和西欧之间,虽然有很多经贸合作、民间往来,但是却没有中国直接与之进行一带一路项目的经验。即便是英国2015年成为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也是英国参与到中国在亚洲进行的倡议之下,而非“中国踩入欧洲大门”。“第一次”总是最难的,所以当下西欧对“中意一带一路框架协议”有疑惑、有质疑,都是正常的。

2019年3月15日,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站场,工作人员对即将开行的列车进行安全检查。当日,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该集结中心出发,开往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为该集结中心累计开行的第2000列中欧班列。(视觉中国)

其实欧盟内部的问题可算是西欧发达国家和中东欧发展中国家“尖子生vs后进生”的分歧。而正如中东欧如今已经习惯与中国的合作,倘若中国与意大利合作顺利,那么在切实落地数年后,西欧也会逐步习惯,不再大惊小怪。而在这一点上,“中意一带一路框架协议”果能落成,也确实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功,至少它将发挥到“敲门砖”的作用。

政治背书中国投资两个常见误区

不过有一个现象是值得注意的,在欧美质疑的声音中,意大利国内的反对声音尤其值得注意。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意大利能否从中国的投资中获得实际好处还未可得知,又或是至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不过却会立刻遭来美国的报复”。

回想2018年11月习近平在出席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G20峰会、举行“习特会”之前,先到访问西班牙,外界彼时也曾热议中西两国签定一带一路框架协议,然而尽管两国最终签署18项商业合作协议,西班牙终究却未正式“背书”一带一路,仅是“愿意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这背后的压力与考量与今日之意大利颇为形似。

其实这背后对于“一带一路框架协议”有颇大误解。正如意大利官方表示“我们不会与中国签约束性协议”,即便中意两国最终签定“中意一带一路框架协议”,也仅为一个框架性共识,意味著两国认同一带一路的理念,认为应共同在其框架下推动具体项目。并不是说意大利就向中国签了“卖身契”,所谓“政治背书”也更是一种曲解。

更需要强调的第二个误区,则在于人们总认为“一带一路”的模式仅限于“中国到在地国投资”。正如《路透社》15日揭露两国准备签署的框架协议草案所示,两国除了有意加强交通、基建等项目合作外,意大利也会加大在亚投行的投入度,与中国致力展开在“第三方国家”的市场合作。

而这才是中国与意大利等发达经济体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主要合作方式。

2018年10月26日,北京,安倍首相出席第一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并致辞(视觉中国)

六年之后再看一带一路

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倡议要解决的是产能过剩、“企业走出去”、产业升级、扩大市场等目标。自一带一路问世到现在的过去六年间,该倡议主要都是中国与发展中地区的合作,合作方式也更多是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可是最近一两年来,一带一路正呈现出另一种模式:在针对发达国家和资金充沛的国家时,中国与之合作的方式同时还包括共同开拓第三市场,共同投资,将原本因相似的产业结构所造成的竞争关系变为合作关系。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共同对巴基斯坦巴达尔港的投资合作,还是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时与中国举行的“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开展中日双方的国、民营企业在其他国家有关基础设施兴建的合作项目,都是案例。事实上,哪怕是去年未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框架协议的西班牙,也在习近平到访时讨论了“共同在非洲及拉丁美洲进行基础建设项目”的内容。

再有甚者,发达国家的参与,也可以助中国完成自我转型,更快地适应欧美在金融、法治和环境等方面的高标准。正如孔特总理8日所言,“对欧盟而言,意中两国的这项合作也有望向“一带一路”输入欧洲的金融透明、法治、环境等高标准。”

因此,而今欧盟国家在评估一带一路时所面对的疑惑,一方面是源于来自美国的地缘压力,一方面是因缺乏直接经验而存疑,另一方面则是对一带一路仅限于“中国对在地国进行投资”的刻板误解。

而随著习近平访欧行程临近,意大利明显是明白这个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