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袭击再起 脱欧风暴恐令爱尔兰重现“菠萝危机”
时隔二十余年,爱尔兰再传爆炸声。当地时间1月19日晚,北爱尔兰边境城市德里(Derry)发生汽车炸弹爆炸,索性无人伤亡。当地警方表示,袭击可能由“新爱尔兰共和军”所为。
如今的伦敦德里是一个典型欧洲城市:300年历史的古城墙依然拱卫著城市;铁桥倒影在福伊尔河上,同夕阳构成绝美画卷。广场、教堂、咖啡厅,这里的一切都难令人联想起血腥的恐怖主义。
如今的祥和画面却来之不易。1998年,爱尔兰同英国政府达成《贝尔法斯特协议》后,爱尔兰才摆脱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至今不到30年;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也只是在1997年,同香港主权移交同年。年纪较长的人应该还记得:在9-11事件爆发前,“恐怖袭击”一直同这个欧洲国家,而非中东扯上关系。
爱尔兰伤疤被揭开
尽管今次被怀疑制造事件的“新爱尔兰共和军”同当年出尽风头的爱尔兰共和军(IRA)不可同日而语,却仍然揭开了北爱尔兰,尤其是德里人心中的伤疤。作为北爱尔兰地区中,天主教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德里在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签署前曾经历数十年混乱。
1972年,支持同英国统一的保皇派,及同爱尔兰共和国统一的共和派各自拥有民兵武装,相互对峙。当时前来维持秩序的英国陆军本该维持中立地位,隔绝双方冲突。未料却在1月30日当天,对正进行和平游行的共和派人士开枪,打死14人。此后,共和军势力广获支持,北爱尔兰更陷入持续十余年的恐怖主义战争,数千人因此丧命。
德里不过是北爱尔兰那个时期的缩影。17世纪初,英皇詹姆斯一世为加强对爱尔兰的掌控,将大量英国退役军人及新教徒移民至此,并改地名为伦敦德里。随后两个世纪,伦敦政府出台一系列歧视性法律,赋予爱尔兰新教居民特权,并持续掠夺天主教者的土地及财富。自此之后,北爱尔兰新教徒的身份,在共和派看来便成为“原罪”。
1998年的《贝尔法斯特协议》对缓解两派矛盾居功至伟。条约规定伦敦政府向北爱尔兰地区下放权利,由当地统一派及共和派政党共享。与此同时,条约也保证南北爱尔兰相互开放门户,不设硬边界。
尽管协议签署缓和双方矛盾,但如今的北爱尔兰仍未形成统一国家认同。共和派的新芬党至今不承认伦敦政府对北爱的主权,而自2017年北爱议会选举后,占多数的民主统一党(DUP)仍未同新芬党达成组阁协议,造成北爱尔兰地区政府悬空近两年。如今北爱尔兰的和平看似理所当然,却只是权宜结果,并不稳健。
边境问题非单纯利益纠葛
爱尔兰问题可谓本轮脱欧困局的核心障碍。早前北爱民主统一党(DUP)在脱欧协议中投下反对票,源于其反对北爱尔兰被视为英国给予欧盟的“租界”。爱尔兰共和国方面企硬岛上不可存在硬边界,旨在保护爱尔兰岛的统一性,不令北方天主教同胞同共和国割裂。
在外人看来,双方立场强硬互不退让实在“不考虑大局”。但回顾历史后便能发现,任何一方的退让非但无法“海阔天空”,反会改变现状,令己方支持者反弹。
今次爆炸案正值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计划同都柏林当局单独协商前,不少评论认为特雷莎·梅意图向爱尔兰当局寻求让步,为边境“补底方案”设置期限。如果成事,英国可在未解决爱尔兰边境问题的情况下,先行离开英欧关税同盟。袭击一方面旨在抗议这种“可能造成硬边界”的让步,另一方面也向爱尔兰政府敲响警钟:一旦让步,爱尔兰局势恐怕会重回《贝尔法斯特协议》签署前的状况。
对伦敦人来说,脱欧意味著失去大量工作机会;对苏格兰人来说,脱欧意味著失去大量来自欧盟的补助和就学机会;而对爱尔兰人而言,脱欧意味著不容易摆平的民族矛盾重回台面。27年前,正是由于英国欧盟成员国的身份,才令到爱尔兰问题找到破解办法:“统一派,共和派,我们都是欧盟人”。如今,除了通过二次公投撤回脱欧决定,“回到历史”似乎成为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