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有话说】纵论中美(上):鹰派全面占据白宫 北京怎么办
进入2018年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双方围绕贸易战两次大规模加征关税,相关的谈判更是陷入反复拉锯。在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声音逐渐变强、中美之间的摩擦有从贸易溢出到其他领域的阴云下,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10月初在哈德逊智库(Hudson Institute)发表演讲,历数美国在历史上如何“有恩”于中国,而今天中国“恩将仇报”,以严厉措辞指责中国,且在贸易战之外有将矛头对准台湾与南海之意。这篇被西方媒体称为是“新冷战”的演讲,俨然代表了白宫的对华战略宣誓,将中美之间的对立推向高潮。目前习近平与特朗普基本确认将在11月底的G20峰会上见面,但元首会晤的成果似乎并不能改变中美之间结构性的矛盾。当前的中美关系处在什么样的历史阶段?中美之间是否进入了全面对抗的状态?如何客观的认识中美关系的历史?中国已经放弃“韬光养晦”的策略了吗?针对中美关系中的种种热点话题,《香港01》记者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展开对话。本文为对话上篇。
01:中美关系现在显然出了一些问题,如果把中美关系放在更长的历史周期里,你觉得当下的中美关系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之中?
吴心伯:我觉得现在中美关系处在一个大的转折期。如果从70年代初,两国打开交往大门开始,中美大概经历了三个转捩点:
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是第一个转折,中美之间结束冷战,开始交往。第一次转折的背景是美国因为越战在亚洲陷入了困境,另一方面中国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而且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所以在邓小平、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等双方人员的努力下,美国果断调整对华政策,这是第一个转捩点。
第二个转折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一直到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单极,这就是在国际格局发生另外一个重大变化,应该讲美国在对华关系中获得了一种支配性的地位,包括设置中美关系的议程,谋求把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后冷战时代的国际体系,这是第二个转捩点。
第三个转折按照就是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这个转折主要是中美两个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带来的。应该讲,过去十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力量增长让美国感觉难以招架,力量的相对优势在下降,影响力在下降,虽然特朗普主张强调经济,但是也可以讲,美国真正失势的根源是经济,他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在战略层面上,美国也越来越不自信,感觉中国在西太平洋、甚至在更远的地方对美国的地缘政治优势形成了挑战,这就是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贸易的一个转捩点。
所以总的来讲,从尼克逊(Richard Nixon)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以来,这是中国经历的第三个转捩点。这一次转折跟前面两次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实力上升,以及中美之间力量差距缩小。
01:面对这样一个转折,有很多人认为目前中美关系处在一个矛盾、冲突全面爆发的阶段,你认同这样的判断吗?
吴心伯: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是的,但是不是“冲突”全面爆发?我觉得可能用“摩擦”更好一点。贸易战是一种冲突,但在外交和安全上还谈不上非常严重的冲突,中国经历过比现在更严峻的外交和安全局面。当下的冲突更多是经贸层面,当然也要看到经贸上的问题同时在引发外交和安全上的矛盾。
总体上来讲,中美之间的矛盾积累应该从奥巴马时期就开始了,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是在地缘政治上向中国政府施压,现在特朗普是在经济上施压,安全和外交关系也受到影响。但是不能讲中美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冲突的阶段,可以说中美关系出现了全面紧张、局部冲突,比如贸易战是实实在在的冲突,但紧张与冲突是不一样的。
01:不过美国副总统彭斯前不久在哈德逊智库的演讲,似乎表明一种趋势,就是美国要重新要打出“台湾牌”和“南海牌”,这是不是由紧张、摩擦向著冲突演变的一个危险信号?
吴心伯:这个讲话很值得注意。在这之前,我们知道特朗普对华经贸政策是被鹰派所控制,比如说纳瓦罗(Peter Navarro)和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那么现在彭斯副总统的讲话让人感觉到,特朗普在外交与安全政策上也被鹰派控制了。
这个鹰派是谁呢?恐怕就是博尔顿(John Bolton)代表的一批政治人物,因为在博尔顿进入白宫之前,美国外交和安全领域表现出与中国的矛盾并不突出,突出的是经贸问题,但是博尔顿进入白宫以后,可以明显感觉到美国在外交与安全上对华调整的力度在加大。
所以这一次彭斯的讲话,等于是在经济、外交、安全方面全面的对华施压,那可以讲特朗普内部经济问题上的鹰派和安全上的鹰派现在已经联手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需要警惕,接下来美国肯定会有一些动作。南海问题,博尔顿已经表态了,而台湾问题美国肯定要采取动作,博尔顿是非常亲台的。对中国来讲,未来要做好中美关系出现严峻局面的准备。
01: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很多美国媒体都把彭斯的演讲形容为“新冷战”。中国主流学界此前认为中美关系是以竞合关系为主,未来中美关系会走向全面对抗的关系吗?
吴心伯:是不是走向全面对抗还要看事态的发展,那么这里面有几个东西值得关注:
第一个就是刚刚讲的,美国在经贸问题上已经对中国亮剑,在技术等其他方面也在收紧。但对外交和安全上,美国现在信号是释放出来了,但是到底会走多远,还要再观察。这也跟中美之间的互动有关系,外交也好、安全也好,也取决于中国怎么样做出反应,美国走一步中国怎么回应,然后美国怎么样来评估它与中国对抗的代价和风险,所以这也含著一个互动的过程。
第二,要看特朗普本人,特朗普在对华过程中到底想要什么东西,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他是想要经贸上的东西,在安全和外交上跟中国对抗,那只会让局面更糟,而不是有助于在经济上得到好处。所以,目前对特朗普来讲,他可能想的是在外交和安全上向中国施压一下,有助于让中国在经济上做出让步。但是这也可能造成相反的效果,在外交与安全上采取的动作让中方感觉到经贸问题不仅仅是经贸问题,而是与外交和安全战略联系在一起,所以也可能中方的表达会变的更加强硬,从经济上更难以作出让步。
其次,从外交和安全上讲,美国也有有求于中国的地方,比如说朝核问题。彭佩奥前不久为什么到北京来?因为接下来,朝核问题可能进入一个实质性的阶段了,美国方面要准备特朗普与金正恩的第二次会晤,在会晤上敲定接下来的一个路线图。上次新加坡“特金会”会晤之后,过去了几个月,也一直敲定不了路线图,这次是争取能敲定这个路线图,那么愈是到这个时候中国的作用越重要,包括路线图敲定实施的过程,没有中国积极的参与,这个进程要想取得突破是很困难的。接下来还有伊朗的问题,美国要开始对跟伊朗交易的国家进行制裁,中国买不买这个帐?
所以在外交安全上来看,美国到底想得到什么?而在外交安全上面,中国也有自己的牌,并不是美国想如何便如何,想对抗就对抗,还要取决于中国怎么反应,怎么博弈。
所以我觉得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的风险是在升高,但会否成为现实倒也不一定,因为中美关系不完全取决于美方的意愿
01:的确,在经贸和外交安全两方面,都有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首先说经贸方面,一开始特朗普扬言要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措施的时候,外界一般的判断都认为特朗普想从中国身上得到利益、好处。但是随著谈判的逐渐深入,不久前中方曾有一个表态,如果美方没有诚意的话,这个谈判需要先暂停下来。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有了最近习近平与特朗普通电话。这样的过程是不是也意味著,中方也看到特朗普想要的东西并不仅仅止于经贸方面的利益?
吴心伯:对,从我们目前的了解来看,特朗普要的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当然是贸易的问题;第二个,涉及到中国产业政策,包括国有企业、经济体制这一类结构性的问题;第三个,当然就是中国制造2025。
8月底,商务部王受文副部长到美国磋商,美方提出了一个新的清单,大概有几十条,我觉得可能对这些清单来讲,中方的态度就是,有些是中国谈判可以解决的,比如说贸易不均衡,本来前面5、6月份的谈判就已经达成了一些协议。第二种就是有些东西可能是现在比较困难,但是通过努力创造条件最后有可能出现来推动解决。第三种就是中方坚决不能答应的。大概是分这三类。
01:接着说外交和安全方面。刚才你说到,一方面要看美国会打什么牌,另外一方面也要看中国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而最近舆论对于中国的反应讨论的比较多,比如在南海海面,几次爆出中美军舰极限靠近,中国军舰迫使美国军舰转向的事件。很多以西方媒体为主导的舆论声音都在批评中国反应过度,你怎么看这种批评?
吴心伯:我觉得中国的反应取决于对美国行动性质的判断。过去美国军舰也来(南海),如果它是来刷一下存在感,那么可能中方的反应当然温和一点,比如说警告一下,监视一下,跟踪一下。
但是如果中方觉得美国军舰这次来可能就是挑衅和施压的成分比较大一些,那中国可能反应就更强烈一些。这几个月可以看到,美国内部对华强硬的声音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舰如果来就不是简单的刷存在感,而是有更强的挑衅和施压的成分,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反应肯定就会更强烈一些。
前两天博尔顿又在南海问题上讲话,这个讲话就是一个信号,接下来美国在南海会有更加剧烈的动作,可以想像在这种背景下中方的反应肯定是同等的要升级,要加大反应力度。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中美在南海的对抗升级,擦枪走火都是难以避免的。
01:被舆论热议的另一个话题,是彭斯演讲的前半部分,他在论述美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了什么样作用的时候,整个倾向似乎是把美国塑造成了中国的“救星”,似乎中国今天一切的成就都主要是因美国的参与而得意实现的。在你看来,应该怎么样认识美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发挥的作用?
吴心伯:美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作用,要从两个时代来看。
从近代来看,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来侵略中国,美国也是有份的,美国至少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就介入了,当时在天津大沽口,美国就是帮助英国军队的,当时美英还有点“血浓于水”的意思。实际上美国也是十九世纪参与对华侵略的列强之一,只不过相对而言,美国不像英国、法国,甚至后来的日本那样,冲到最前面,但是它也是跟著一起分到一杯羹,包括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美国也是有份的。
从现代来看,1919年以后,随着二战逐渐开始,一方面,抗战中间中美成为盟国,共同反法西斯,应该讲美国对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正面的。但另外一方面美国也利用抗战胜利以后的局面,跟当时的国民党政权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也置入它的保护国里,从中国获得了很多的特权,包括支援蒋介石打内战,只是最后不得不从中国撤走,然后又经历了跟新中国的几十年对抗。
所以美国留下的记录,应该讲是在19世纪就是侵略中国的列强之一,到了20世纪,抗战期间是一个亮点,抗战以后他实际上已经把中国当成它的一个保护国,获取很多的特权,只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失去了在中国的特殊地位,它认为是失去了中国。
彭斯演讲中说的这那些话,显然是一种选择性叙述,是自我表白的叙述,就是尽讲自己有恩于中国的地方,或者有的地方干脆歪曲事实,本来不是这么一回事。他并没有提供对于中美关系一个客观、平衡的叙述,这种典型的选择性叙述是为他后面的话打基础、做铺垫的,就是“这么长时间有恩于你,对你这么好,你现在如此的对不起我”,是为他讲话的后半部分服务的。
01:由此形成了他整篇讲话的逻辑基础。
吴心伯:对。
01:很多人批评彭斯这篇讲话,认为他采取了一种“上帝视角”,这似乎也很符合美国一直以来“我们是上帝的选民”这样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在中美关系中或多或少一直在产生某种影响。
吴心伯:我觉得应该讲在冷战结束之前,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这种的心态不是很突出,因为那时候确实有个中美苏大三角,美国需要中国一起来牵制苏联这样一个因素,所以美国的优越感并不那么突出。当然,它内心还是有的,但是毕竟在战略上需要中国。
可冷战结束以后就不一样了,他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然后还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一直到现在,认为这个世界就是美国主导的一个世界,对中国是鼓励、引导、诱导你来加入我这个体系,他来获取其他的好处。
所以我觉得美国对华的这个心态,主要是在冷战时期结束后开始膨胀了。到了2008年以后又开始感觉破灭了:第一,感觉中国经济起来了,第二也慢慢感觉到中国在外交上越来越活跃,积极进取,然后它觉得中国很让我失望,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和期待去做。
01:但也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客观的说中国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也确实得到了很多帮助,比如香港和新加坡等华人众多的东南亚国家,也包括日本、美国,至少当年在资本输入这方面对中国经济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
吴心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把国门打开,应该讲西方国家也是很希望来进入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所以一方面它们对中国开放本国市场,另一方面通过资金和技术等各种方式来进入中国的市场,从经济的角度讲这是双赢。
所以我不相信当时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日本也好,是抱著一种“利他”的心态来进入中国市场,business is business(生意便是生意),尽管当时可能觉得在战略上中国有牵制苏联的作用,但实际上从经济关系本身,它还是进入一个经济的逻辑,觉得中国的市场对他们很重要,所以他们愿意进入中国市场。
对中国来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市场获得了西方的投资,获得了西方的技术,这个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利的,所以我觉得最好的说法是双赢,你很难讲是哪方对哪方的恩惠,资本是不讲究这个东西的,他讲究的就是利润,如果赚不到钱,哪怕是盟友都不可能(进来),这一点应该看的很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比如说有时候美国从战略和政治上出发,对中国的技术转让方面,有时候大方一点,有时候紧一些,这背后是有政治因素的,比如说今年美国为什么一度停止对华为供应芯片,对中国的技术转让也越来越严格,这背后就有政治和安全的因素在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