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美关系】论坛 林毅夫:中国经验具参考价值
10月8日,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和美国传统基金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名为“新时代中美关系:中美经济关系前瞻”的论坛(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 New Era : The Way Forward in the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hip),探讨中美经贸关系在习近平和特朗普治下的情势,以及这两大经济体未来的走向。对两个经济模式不尽相同的大国而言,虽然双方合作愈来愈多,但摩擦亦随之而生,而面对这个情况,关键是以什么态度处理。中国学者承认两国存在分歧,同时指出美国对中国有所误解。尽管如此,这些中国学者认为有关歧异是可以管控的。
中国发展不威胁美国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理事长于品海致开幕辞时指,中美无论在意识形态、人口和社会结构、发展模式以致发展阶段皆有所不同,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冲突;但倘若处理得宜,则可为合作创造更佳基础,甚至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参照。
对未来几代美国人而言,中国经济崛起肯定是一大挑战,问题是美国应该怎样面对这种挑战。于品海认为,保持诚实、思想开放、自信和努力不懈的态度很重要,“这也是中国人在过去两个世纪应对挑战的方法。”
于品海批评,特朗普只顾聚焦贸易和庞大赤字,甚至把贸易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指出无论特朗普喜欢与否,中国势必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这其实是源于中国人口太多,“美国当年的崛起也不对英国构成威胁。”
至于近年西方民粹运动兴起,情况亦颇令人忧虑。于品海认为,政客一味空谈根本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再工业化是一个方法”。他又认为,美国仍未看清很多即将发生的事,包括非洲和印度的崛起,“中国只是这批新兴国家中的第一个”。
中国经验具参考价值
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则阐述了中国经验的价值。他认为,中国是唯一一个规避了金融风暴的新兴经济体,避免了其他经济体转型过程中的停滞、崩溃在自己身上出现;而中国帮助8亿人脱贫的经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参考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曾把美国工人面临的问题归咎中国,林毅夫反驳道,美国大部分职位流失是源于自动化,而通过对华贸易,失去工作的美国人其实也获得好处;另外,虽然中国出口激增,但它的进口额亦增加不少,反映中国不是像外界所指的一样,在贸易上占便宜。
近年有一种观点指出,尽管中国建立了庞大的金融产业,但政府监管仍然很强,自由化进程不够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反驳指,比较全球各国情况,政府金融监管愈强,经济成长愈快、金融市场愈稳定;而中国金融体系虽然具有特殊性,但绝非唯一例子,日本、德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政府高度干预的模式。
目前贸易战如火如荼,黄益平却不认为这是坏事,因为它或许可以促使中国加快改革开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则称,贸易战是中国的警钟,中国必须加大对自己市场的依赖,若从这个维度来看,外部情况恶化未必是坏事,“只要处理得当,经过贸易战的中国反而能达到更好的地步。”
对于近年颇为流行的“修昔底德陷阱”,与会中国学者似乎有所保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认为,与往日的大国争霸模式不同,中美关系极为紧密,“可以看看中美双互投资,我们没有见过两个敌对、甚至交战的国家,会有著这么紧密的经贸联系。”其意思似乎是,美中经贸交流紧密,降低了对抗的可能性。
于品海在总结发言时形容,贸易战是一个警示,“不单中国要醒觉,美国也要……如果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只想著中国国企,以为改革就是私有化,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同时批评特朗普政府没有信用,“(中国副总理)刘鹤前往美国磋商后,他发现一件事:即使今天达成什么协议,它亦不会持久。”
较早前,彭博社报道美国有意与中国脱钩(disengage),但于品海指出这是不切实际的,“美国难道是因为怜悯和善意才与中国展开贸易的吗?不是,是因为这是互惠互利的。为什么那么多企业去(深圳)南山?因为外资愿意去。”
不难看出,参与今次论坛的中国讲者,基本上是站在北京的立场,为本国经贸政策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