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ISIS后首次国会选举 伊拉克再成中东角力场
伊拉克将于今日展开国会选举,是击倒ISIS以来首次。是次选举将会选出新一任总理,现任总理阿巴迪(Haider al-Abadi)亦会争取连任。
伊拉克在战后百废待兴,而一众候选人大多承诺会改善经济,但或许选举更令人关注的是伊拉克周边的国家对选举的取态。
选举由香港时间中午12时开始,到晚上11时结束,伊拉克全国超过7,000名来自不同派系的候选人,将会在选后瓜分国会329席。
由于今次选举用上较先进的电子系统,结果将会在票站关闭后数小时内公布。另外,相对于大部份中东地区的选举来说,伊拉克的选举尚算公平竞争,选举气氛亦大致良好。
现任总理有望连任
今次选举于选前未有一个胜选机会特别高的联盟,但一般相信由现任总理阿巴迪领导的“胜利联盟”(Victory Alliance)于选前稍微领先其他联盟。前总理马利基(Nouri al-Maliki)领导的“法治国家联盟”(State of Law Coalition)是主要的挑战者。
由什叶派领导的“胜利联盟”获胜机率较高的原因在于,它带领了伊拉克于过往4年战胜了ISIS,又压制了库尔德独立运动,而国家大部份地区的保安亦有大大提升,保障了国民人身安全。但阿巴迪本人欠缺政治魅力,加上他治下经济未有改善,国家贪污问题严重,这全都是导致他受欢迎程度有限的原因。
经济比教派冲突更重要
伊拉克有超过六成国民信奉什叶派,另有三成多属逊尼派,但什叶与逊尼的教派冲突并非影响今次选举的最重要因素。阿巴迪于今次选举未得大部份什叶派选民支持,情况以南部尤为严重,所以“胜利联盟”的选举名单内包含了逊尼派、什叶派,甚至库尔德人。其他什叶派的选举联盟亦有采取类似策略。
相反改善国内经济才是今次选举最重要的议题。伊拉克平均国民年收入由2013年的约7,000美元(约54,600港元),下降至去年的少于5,000美元(约39,000港元)。
战争当然是重要因素,有估计对抗ISIS的战争导致伊拉克损失约1,000亿美元(约7,800亿港元),而北部最大城市摩苏尔更是损毁严重,重建当地需花费巨资。但阿巴迪无法领导政府对抗贪污、提高透明度,解决各部门来的教派斗争,全部都令伊拉克政府效率低下,亦令国民生活难以看到改进。在改善希望渺小的情况下,伊拉克有不少选民在选前都有计划投白票以示对政治精英的不满。
选举将影响地区形势
今次选举亦有中东地区强权势力范围重划的意味。伊朗近年除接触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外,还有意拉近与伊拉克逊尼派的关系。报道中东新闻的网站Middle East Eye的总编辑靴斯(David Hearst)引述分析员指,伊朗正进入逊尼区,他们甚至进入之前由ISIS控制或之前从未有过影响力的地区,当中包括库尔德地区首府艾比尔。
该不具名的分析员更指逊尼派的伊拉克国民,现在已开始支持伊朗在地区的立场。此前在当地对抗ISIS的民兵组织“人民动员”(Popular Mobilisation units),亦成为了伊朗在当地扩张影响力的助力。今次选举内,较主要的亲伊朗的选举联盟就有由马利基领导的“法治国家联盟”。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选举亦是区内美国退出核协议后第一场选举,伊拉克的总理素来需受伊朗及美国共同支持,两国未来亦会在伊拉克角力。
伊朗并非唯一一个希望在伊拉克增加影响力的国家。逊尼派主要国家沙特阿拉伯亦有份支持阿巴迪的“胜利联盟”,及其他较小型的选举联盟,当中更不乏主要由什叶派政党组成的联盟。而卡塔尔及土耳其亦有支持一些较小型的选举联盟。
今次选举是继月初黎巴嫩大选后,区内另一次选举。于黎巴嫩,伊朗支持的真主党及其盟友就比由沙特支持的哈里里(Saad Hariri)领导的政党,得到更多议席。今次伊拉克选举亦将会是区内各大国竞争的另一个风向标,选举结果或会直接影响到伊朗能否巩固在消灭ISIS后的战果,增强自己在区内的影响力。
(BBC/ Middle East Eye/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