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惊无险的天宫一号 几乎坠落南美洲大陆 何以难预测?

撰文: 陈奕谦
出版:更新:

“三、二、一,点火”、“与神舟飞船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天宫一号曾经划下中国航天科技的新一页,最终却以“失礼”的姿态谢幕,不受控地坠落地球。甚至何日何时坠落何地,全球没有任何专家能够准确预测。
当今太空科技计算精密,何以如此?

4月1日,天宫一号距离地面只得161公里之时,德国科研机构Fraunhofer拍下它的“遗照”。(Fraunhofer FHR)

距离天宫一号坠落的时间愈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预测范围愈收窄。到4月2日清早6时多,已经能够预测天宫一号会在早上8时42分落入巴西对开的大西洋海域,而且不会早过8时24分。

结果天宫一号却是那么的“反叛”,完全不依中国专家的预测,提早在8时15分坠落南太平洋,距离巴西以至大西洋还有一段时间。

实际坠落 预测坠落
8时15分 8时24分至9时01分
南太平洋中部 巴西对出大西洋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预测天宫一号坠落位置

想知道为什么天宫一号如此“失礼”,首先要明白它在太空的“生活姿态”。

作为一个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跟其他人造卫星、太空站等一样,都是在发射升空后借助地球引力,不停围绕地球而运行。由于它们通常离地球表面350至400公里,仍在广义的大气层之内,还是会面对一定的空气阻力。

换言之,他们在围绕地球的飞行之时会动力减少,愈来愈接近地球表面。所以,地面的控制中心要定期遥控,增加天宫一号的推动力,让它保持在适当的高度飞行。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借助火箭长征二号,获送上太空执行任务。(VCG)

沉睡中的天宫一号不再受控

天宫一号2011年发射上太空后,原本任务是与神舟飞船的交会对接,预计在2013年结束任务。但因为天宫二号未知能否如期发射,中国衡量过天宫一号的性能后,决定让它改用休眠模式留在太空,继续不停围绕地球飞行,纵使它再没有其他任务。

中国未必料及的是,2016年3月再次唤醒天宫一号时才发现连线失败,地面控制中心再没办法遥控天宫一号做任何事情,包括加推动力等。于是,天宫一号就展开了一场真正的无人导航岁月,在地球上空不停绕行,同时飞行轨道愈来愈低,愈来愈接近地球表面。

中国政府在去年5月通知联合国,天宫一号的飞行速度每天递慢,预料最快在2017年10月,最晚在2018年4月重返大气层并坠落地球。由于冲过大气层时天宫一号将会燃烧,中国估计即时有残骸坠落,亦不会带来甚么破坏。

天宫一号在接近地面120公里时会开始通过大气层,部份烧毁,部份残件落入海洋。(Aerospace Corporation)

三大因素千变万化

自那时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欧洲太空总署等各地专家密切留意天宫一号的飞行速度及高度,希望透过计算而得出它最终的坠落时间及地点。但有几大难题,令到这个预测非常之难,例如:

大气层阻力:大气层内的阻力千变万化,无可能准确预测。例如今次天宫一号坠落前,太阳幅射曾经改变大气层空气密度,令预测要一再修改。

坠落姿态:天宫一号坠落之时的姿态以至有没有翻滚等,全部都会影响它遇到的风阻大小,继而影响坠落需时多久。

飞行速度:天宫一号的飞行时速是27万公里每小时,不用1.5小时就围绕地球一圈。速度之快,真正是坠落时间差之分秒,坠落地点失之千里。

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为例,他们到坠落前最后时刻,仍然预测天宫一号会在8时42分坠落大西洋,最终早了半小时,而地点亦因此是相距甚远的南太平洋中部。可以合理预计,如果比最终迟一段时间才坠落,可能会击中南美洲国家。

天宫一号在两年间先后六次完成与神舟太空船的交会对接,包括让神舟九号和十号的太空人进内工作。(VCG)

受控下返回地球已成国际共识

天宫一号原本重8.5公吨,比起其他太空站不算大。欧洲太空总署估计它在消耗燃料后重7.5吨左右,相信冲过大气层后所余无几。但如此坠落地球始终算是一次冒险,毕竟它已经不受控制。

回看此前,亦曾有其他太空仪器重返地球之时失控,例如俄罗斯的“Progress M-27M”无人太空船和“Phobos-Grunt”火星探测器。但亦有不少例子,包括俄罗斯和平号太空站在2001年完成任务后,仍然受地面总部控制,残件最终落在南太平洋;1979年美国太空实验室在半可控的情况下坠落,地面控制中心尝试减低击中民居的风险,结果意外地落在澳大利亚珀斯。

自2007年起,国际已经有一致标准,人造卫星在结束任务、返回大气层之时都应该受地面控制。美国太空总署亦都计划,所有大型太空船都要具备返回大气层的能力,确保任何未燃掉的残件都一定落入海洋而非陆地。

欧洲太空总署连日来计算天宫一号可能的坠落位置,但范围一直都相当之广阔。(E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