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卖花女》与《窈窕淑女》中的阶级批判
“我开玩笑的方式,就是说出真相。”
如果你没有看过舞台剧《卖花女》(Pygmalion,又译《皮格马利翁》),也没有看过电影《窈窕淑女》(My Fair Lady),那你可能不知道以下这位英国大文豪是谁了。今天是他的忌日,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位“英国文学史上最诙谐的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故事。
卖花女的阶级实验
要认识萧伯纳,我们可由他的剧作入手,刚才提过的《卖花女》就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以雕塑家皮格马利翁(Pygmalion)的罗马神话为蓝本。故事里描写一名穷苦又带有乡音的卖花女,遇上一名语言学教授的故事。教授透过改正卖花女的发音和教导她各种礼仪,让她成为一名淑女。故事中卖花女的职业、口音和出身都突显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阶级”问题。
这个剧本被两度被改篇成电影﹐萧伯纳亲自参与了第一次黑白版本电影的剧本创作,因而获得奥斯卡奖。当时他曾一度拒绝领奖,但在妻子劝说后,没有出席颁奖典礼的他仍收下了奖金,并用来成立一个专门翻译瑞典文学的基金会。
而第二次改篇电影《窈窕淑女》,由奥斯卡影后——柯德莉.夏萍(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主演。这个作品在1964年的奥斯卡除最佳影片外,更夺得最佳男主角、导演、服装设计等八个奖项,成为一时佳话。
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25)和奥斯卡金像奖(1938)的剧作家,他所创作的剧本和小说都是紧贴社会问题,诺贝尔文学奖曾称扬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
萧伯纳的风骨与幽默
萧伯纳出身贫穷,为了生活从小已从事过不少职业,包括抄写员、会计、戏剧评论员、乐评人等。因此读者能在他的剧本感受到强烈的写实感。而与萧伯纳同期的,还有另一位著名剧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提倡人。而萧伯纳支持现实主义戏剧,因而跟王尔德唱反调,认为唯美主义只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两人同为受欢迎的剧作家,极具影响力,对当时英国戏剧界来说,可谓瑜亮之争。然而,其后王尔德因“同性恋罪”而被逮捕入狱,他的妻子和朋友均离他而去,名声也跌至谷底,只有萧伯纳挺身而出,维护王尔德的声誉。
而在萧伯纳青少年时期,曾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而对“改革”充满热情,更加入了“费边社”(Fabian Society),这是个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渐进方式改革的政治团体。在“费边社”的过程中,他经常撰文、发表演说,表现出对低层阶级的关怀。
虽然萧伯纳出身低下阶层,但他为人乐观、机智,没有因自己出身而自怨自艾。据说他跟现在的女生一样,喜欢自己在家设计姿势自拍,即使他用的照相机比我们今天的手机笨重、庞大。他的机智与辩才在他的喜剧中发挥很大作用,他喜欢用一种独特的“颠倒”手法来描写人物,用尖锐的讽刺,让观众见到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及之后激发出的心情状态。
今日萧伯纳虽离世界而去,但仍留下许多励志、幽默或讽刺的作品和语录。有一次,一位社会地位很高的夫人想邀请萧伯纳,但她性格狂妄自大,只在请帖上写:“星期六下午四至六时,我将在家。”于是萧伯纳退回请帖,并在上面添上一句:“我也一样。”
有另一则萧伯纳与美国现代舞舞蹈家邓肯(Isadora Duncan)引人发笑的轶事。他俩都是当时的名人,粉丝们很想撮合他们。邓肯也有意思发展,于是写信予萧伯纳说:“不如我们结婚吧!生下的孩子拥有我的美貌加上你的才智,不是很好吗?”而萧伯纳则幽默回答:“那是很好,但万一孩子遗传了你的智慧和我的外貌,那怎么办?”(按:实际上,邓肯并不如笑话中的愚昧,是一位出色的女性,对现代舞发展有重大影响)
萧伯纳一生都给人鲜明的形象,既潇洒,又辛辣。他的墓志铭上写著:“我知道,如果我活得够久,这种事迟早会发生的。”(I knew if I stayed around long enough, something like this would happen.)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