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狄亚克:法国的 John Locke;比他本人更激进的经验主义
后天成才的哲学家
1714年9月30日,哲学家孔狄亚克(É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在法国南部一个贵族家庭出生。他天生弱视,体格羸弱,所以幼年时学习遇到颇大困难,直到十二岁才能阅读书籍,家人更一度认为此子智力发展应该有限。但青年时期才开始的学习生涯,并没有阻碍他后来对哲学的省思。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的孔狄亚克在巴黎的沙龙结识了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狄德罗(Dennis Diderot)及其启蒙派的友人,于是也一同参与写作宏大的《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孔狄亚克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人类知识起源论》(An Essay on the Origin of Human Knowledge)与《感觉论》(Treatise on Sensations)。
比洛克更激进的经验主义
或许是因为艰苦的幼年学习经验,后来孔狄亚克一生思索的问题,就是经验在我们的认知发展过程中担当甚么角色?孔狄亚克深受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影响,但他提出了一种更基础、更激进的经验主义——他称之为“感觉主义”(sensationism)。孔狄亚克主张人最初只有感觉(sensation)一种能力,人类心智的其他能力与知识,诸如判断、反思、欲望与激情等等,他认为都只是感觉自身的不同变化。到底孔狄亚克何以将感觉置于最基础的位置呢?
作为经验主义者,洛克拒绝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者的天赋观念或知识(innate ideas/knowledge),拒绝人先于经验就有先天的观念或知识,而主张著名的“心灵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意为 blank slate)”。洛克认为人唯有透过经验外在世界的事物,我们才能获得知识和理念。洛克虽主张我们没有先天的概念内容,而只有基本的认识能力与架构,他至少承认人类具有从经验之中学习的知性能力。孔狄亚克固然顺著洛克,批评笛卡儿、斯宾诺莎与莱布尼兹等理性主义者的哲学体系建基于抽象原则与不当假设,他甚至比洛克更前进一步,认为人类没有天赋能力(innate abilities)。
由此,孔狄亚克在更彻底的意义上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无所有的白板,先天并不具备任何认知能力(cognitive faculties)与动力。孔狄亚克进而建立出一套复杂的感知理论(theory of perception),就我们的每个感官如何获取外在世界的讯息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并认为唯有经由外界事物影响我们的心灵实体,我们才渐渐学懂诸种心灵的认识能力,包括如何集中注意力、进行回忆与想像。孔氏认为甚至学习这些能力的欲望与意志本身,都是从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亦因为此,孔狄亚克的理论被视为近代的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雏形。
_________________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