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精神病是大脑问题?还是因创伤经验?

撰文: 望万里
出版:更新:

上篇文章讲过以《DSM》一书为首的全球精神医学体系,只为“反社会人格”等征状分类,却无法厘清到底哪些征状才算是精神病。撇开征状与精神病疾之间的关连问题,就如所有身体的疾病,要治疗,了解病因对于是必须的,而这也是《DSM》无法提供的。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到底谁有精神病?有精神病又怎样?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反社会人格” 原来出自一本书?

【以下内容包含《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少许剧情,敬请留意】

在《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中,文承泰似乎在有剧烈的不快记忆之前,就先天地患有自闭症;相反男女主角为何有精神痛苦,则有相当多的描写与铺陈,连结到他们两人的童年经验、与双亲之间的关系与记忆。“没关系精神病院”中的病患,过去亦有创伤的经历。

这些情节的背后,其实是精神医学史之中一场最激烈的争论:精神病是出于生物、化学缺陷,还是由经历与经验所致?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截图)

在生物性中找精神病因

从前对于疯癫的宗教解释现在几乎已经退场,这种观点认为疯癫或有精神病征的人,是因上帝干预、魔鬼附身或受到魔女的诅咒。

但从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开始,就已经有生物学的解释,试图在物质,即人的身体中找寻精神病的病因:例如他称外部环境与个人的内部因素会影响体液流动的平衡,失衡就会引发心智紊乱;他亦(非常错误地)指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是因为子宫在女性身体游走而成。

延伸阅读——未成宗师的佛洛伊德 睇剧必须知的四个历史时代背景

对于生物性原因的论述随人类历史而改变,一、二百年前医学界认为疯癫出自神经出错,到今天则提出是因为大脑神经传递物质或某种分泌物不足或过多,或是因为基因遗传的缺陷。

不变的是,以上都很容易成为一种化约式的物理主义,尝试为精神疾病找寻可以量化的标准,同时亦著眼于从手术、药物等物理性的方式,企图以改变人的生物、化学性质来治疗精神病。虽然如今被大量处方的精神药物,其带来的副作用不及以前的脑叶切除手术、休克疗法暴力,但这种医学观将人的身体视作一副机器,却忽视了人作为个体心灵的面向,各自都有独特的精神经历,以及这些经验对人的心智健康的影响。

人本主义的经验论

意外地,将精神疾病诉诸个人经历的经验论观点,到最近的一百多年才正式在精神医学之中建立,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精神分析创始人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梦的解析,速写精神分析祖师的一生

精神医学界并不完全接受佛洛伊德的整套精神分析理论,但他提出的将征状回溯到患者过去经历的做法,启发了不少精神医师。因此,在生物性的原因之外,精神医师开始去观察与理解病患的每个异常动作、反应,例如割腕不是纯粹出于心智失常或自我毁灭的行为,对于病患来说,它可以被视为一种“间接语言”,用以表达被压抑、无法忍受的真实社会经验;割腕等异常行为,是一种应对机制,用以处理病患的情绪病苦,释放难以忍受的真实感觉。

在个人经历的个别事件以外,经验论中的一种观点亦非常重视人的结构性处境。经济与社会原因对于引发精神病有直接关系,若人处于担心失业、生活没保障等精神压力之下,会更倾向患上精神病。《精神疾病制造商》作者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就将精神病连结到马克思主义,提出资本主义之下的社会,很可能是制造精神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精神疾病制造商》(Politics of the Mind: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时报文化)

相对于物质主义精神医学,经验论这边更著重非物质的疗法,例如社区治疗与谈话治疗,但这些疗法需时极长,常被认为浪费资源而被削减开支,病人又被带到快速、高效的电痉疗法或药物上去。

包容两边才是最合理的态度?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中的医学观是哪一种?“没关系精神病院”中的病患会定时用药,但也有艺术疗法与社区疗法。而当高文英拒绝服用文钢太给的止痛药并说“吃药无法使我冷静”,他就带她去兜风与吃烧肉。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截图)

两种精神医学,各自都有支持与批评者。面对为人类的精神蒙上阴影的精神病,最合理的态度,大概是承认某些人的身体结构会较容易有精神病征状,同时承认创伤等经验对于塑造精神病的重要性。只有在这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开始找寻更精确的病因解释与更有效的疗法。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精神病院的兴衰与黑暗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