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群鬼》乱舞 道德撕裂的两种演绎
挪威名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被尊为“现代戏剧之父”,《群鬼》(Ghosts)是他从早期的浪漫主义时期转向到“社会问题剧”(the problem play)的作品。易卜生通过人物在舞台上的争论,表现出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诸如道德规条、传统礼节、教育观念与宗教教条。社会问题剧的核心,是要提出、剖析或批判种种丑恶与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而较不在于人物的审美价值。
是次2019年世界文化艺术节将为观众带来两个版本的《群鬼》,其中之一由本地剧团进剧场(Theatre du pif)呈献,将会以读剧形式演绎易卜生这部经典作品。潘惠森带领陈淑仪、陈曙曦、陈丽珠等演员演读,并分析个中奥妙。
备受争议的社会问题剧
《群鬼》表现的,是十九世纪的社会问题剧主要体现角色在现实社会中经历的两难境地,而易卜生戏剧中更突显了人物们的道德困境。
然而反观易卜生的时代,《群鬼》的选材或许过于大胆,单是对性病的直接描绘就使不少观众反感。剧中女主角海伦・阿尔文(Helen Alving)其中一个面临的抉择是:应否为了亲爱的儿子,在兄妹互不知情之下成全他俩触犯乱伦的结合?而到了全剧的高潮,海伦要面对终极的难题:得知儿子遗传到父亲梅毒这不治之症后,应否成全他安乐死的愿望?本剧一出后,即受到挪威的评论界猛烈批评,但国外的观众却有相反的反应,如英国的萧伯纳同样深刻认识到当代的社会问题,因此力挺此剧,连同各国的评论家挽回了《群鬼》的名声。
如群鬼一样的道德礼教
评论家 Maurice Valency 曾精准地评价此剧:“一般悲剧主要表现的是打破道德规范后的不幸后果,相比之下,《群鬼》处理的却正正是没有打破规范的后果。”易卜生的剧作表现现代社会愈发丰富复杂的处境,映照传统与现代社会交替之下的拉扯状态,生活在其中的人如何被两种价值观撕裂,一众角色每每游走于法律与道德的边缘。
在易卜生所描绘的世界中,陈旧的道德规条仍然存在,但社会已开始有进步的启蒙思想,同时人们开始抛弃传统价值,暗地里藐视道德规条,尤其是社会的下层阶级不放过任何一个足以改善自身生活的机会,为了生存不惜一切。海伦却身处上层阶级,受人尊敬,却因此被逼要遵从保守的价值。
夹在价值裂缝之间的海伦,以凄惨的呼声道出“群鬼”(ghosts)的可怕。所谓的“群鬼”(ghosts),有著多重意义:除了剧情中可指主人与女仆之间鬼混的重复戏码,“群鬼”亦指海伦亡夫的鬼魂,他虽已不在场,但其遗产、虚假的名声、私生女以至儿子的梅毒,无一不宰制著海伦一家的命运。作为全剧主题,“群鬼”更指十九世纪(尤其挪威社会)守旧的道德观念,使海伦背负上妻子与母亲两种身份与相夫教子的职责,要她牺牲生活乐趣(joy of life),她却两者都无法履行。道德礼教就如一群群的怨鬼,缠在海伦身上不放,阴魂不散。
芭蕾舞剧的另一种演绎
世界文化艺术节荣幸邀请到挪威国家芭蕾舞团(The Norwegian National Ballet)来港演出,舞团曾演出多部经典包括《胡桃夹子》(The Nutcracker)、《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卡门》(Carmen)、《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易卜生〈群鬼〉》剧照 © Erik Berg
舞团曾将易卜生另一名剧《海达・高布乐》(Hedda Gabler)改编成当代芭蕾舞,这次就为香港观众带来《易卜生〈群鬼〉》(Ibsen's Ghosts)。此剧于2014年挪威首演后即大受好评,并获当年的挪威评论家奖,在巴黎、柏林与维也纳皆有演出,受到国际剧迷的热烈欢迎。舞团在诠释原剧表现上其功架,结合了舞剧与心理悬疑剧(psychological thriller),通过强烈的动作将人物的心理变化传递给观众。舞剧的形式,将各人物针锋相对的对话化为跌宕起伏的舞蹈,亦将词语的逻辑与辩证具现化成动作的韵律,表现出海伦等众角色的欲念与不幸、挣扎与绝望。
观众于9月4日前购票,可获七折优惠。
挪威国家芭蕾舞团
《易卜生〈群鬼〉》
2019年11月1至2日,晚上八时
葵青剧院演艺厅
票价:$220至$580
进剧场
易卜生《群鬼》︰剧本演读及沿途评述会
2019年10月25日,晚上7时45分
2019年10月26日,下午3时及晚上7时45分
香港文化中心剧场
票价:$200及$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