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清场”声高涨 应警惕“民粹发热”
葵涌警署警员上周五(8月30日)深夜遇刺的消息,让内地网络上“解放军进港,武力清场”的呼声更加高涨,内地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宣传机器的引导下日益强烈。
官媒“泄愤式”报道
在西方媒体乃至香港媒体占据反修例运动的解释权时,中国官媒才开始有节奏地加重对香港局势的报道,但因此前对香港反修例运动报道不够充分,报道重点又侧重展现暴力行为与“外部势力”,以致让内地民众认为香港陡然生变,转眼间“东方明珠”沦陷为“暴力之城”。但随着香港的暴力行为升级,内地宣传机器似乎也被激怒,报道显得愈发激进。
进入8月以后,《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联播》等多个党媒官媒全面开动,矛头指向香港的激进示威者与北京反应强烈的“外部势力”。央视网在系列评论中将激进示威者的称呼由“香港之耻”、“香港之癌”一路升级到“污泥浊水”、“秋后的蚂蚱”;《人民日报》形容激进示威者为“蚍蜉撼树”,被认为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环球时报》更是抛出“现代汉奸”的称呼。这些恍如泄愤式的新闻语言登载在中国官媒的报刊、网络上,已没有了官媒的体面与身段,不再讲究语言艺术,更勿谈客观中立的新闻立场。
8月20日,以研究中国问题受舆论关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接受隶属《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采访,在被问到如何判断这场运动的收尾时,他原本引述一位新加坡朋友“你只需要威胁断水就好了”的笑谈为下面的论述抛砖引玉,不料“郑永年:断水就可终结香港乱局”却成为内地多家官媒报道这则新闻的标题,迫使郑永年本人不得不发声明指摘这种“标题党”行为是媒体的道德堕落。在网络媒体及社交媒体兴起的过程中,“标题党”不仅是“中国特色”,全球都在喊打,此番“翻车”不令人惊奇,但值得细究的是,为何这次是一向讲究官腔官话的官媒。与商业媒体不同,官媒没有流量变现的压力,为何也会沦为“标题党”?也许,官媒的动机不是追求商业效益,但他们更想借郑永年之口表达立场与态度。事实上,在香港局势的报道中,不仅是中国官媒,港媒乃至一些西方媒体或多或少也有类似的做法。
放狠话、下重手成集体社会情绪
就此事来说,长期听命于中宣体系的官媒显然还没有足够的政治意识,中国官媒对郑永年的“车祸式”报道很容易让外界误以为是代表着中国官方乃至更高层意愿的观点,这不仅将郑永年陷于纷争,更把中共架到一个令人不适的高度,因为显然中共不会轻易考虑采取“断水”这样的选项。
郑永年“断水论”事件只是一个爆发点,这起媒体“错误引导”事件背后,是内地民众,包括传媒面对香港不断升级的局势时,充满敌对式的“民粹主义”情绪。观察现在内地气氛,在香港局势迟迟难以止息、暴力又不断升级之时,主张放狠话,下重手已经是一种集体社会情绪。显然,“武力”绝不会是北京轻易考虑采用的选项,最多也只是针对极端暴力行为的威慑,但在官媒的激进引导下,内地民众已是但凡看到香港暴力便陷入喊打喊杀的反弹。
这不仅违背了北京及港府强调的“止暴治乱”的本意,还有可能随着民族主义情绪高昂,激化香港与内地的对峙局面,进而恶化香港局势,甚至蔓延内地。在局势动乱下,官方最需要做的就是有效把控和稳定局面,而不是激进引导甚至被社会情绪牵着鼻子走,这不仅无法起到沟通的目的,甚至会激化对立情绪。
“喊打喊杀”只是逞口头之勇,不是解决问题的理智之举,更会让内地的决策走入不可逆转的局面,中央应该警惕这种宣传势头。
相关文章:北戴河休假之后 中南海对美港台态度转硬尝试“接地气” 中共文宣正被香港风波改变
上文刊载于第17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2日)《“武力清场”声高涨 应警惕“民粹发热”》。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