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两边都不好” 台裔导演面向国际讲述金门故事反思和平
台海战争与和平的议题,不只是台湾大选攻防的焦点,也是国际瞩目的重点。经过俄乌战争与巴以冲突,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大,除了地缘政治的严肃讨论外,从人民情感与日常生活出发的纪录片,也成为向国际倡吁和平的一种方式。即将于12月5日在《纽约时报》纪录片平台Op-Docs上映的《金门》(Island in Between),即为台裔美籍导演江松长的一次尝试。
在台湾出生、美国长大,并拥有在中国大陆工作经验的导演江松长,曾获得皮博迪奖(Peabody Awards)与艾美奖(Emmy Award)提名,此次他联手在两岸三地长期推动纪录片制作发行的CNEX,推出片长20分钟的新作《金门》。导演透过其个人视角、家庭经验,以及不同区域文化的矛盾碰撞,借由夹处于台湾与大陆之间的金门日常,传达出岛屿的微妙平静以及对台湾未来的深层思考。
金门,曾经是国共内战两岸分裂后,军事对峙的最前沿;也是两岸开放后,人民密切往来连结的第一线。换言之,金门既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也深明和平的不易。近年来台海情势兵凶战危,金门频频发出和平呼声,县长与民意代表在两岸之间穿针引线,还有当地政治人物提出“永久非军事区”与推动“金(门)厦(门)大桥”的构想。
金门的人们,又是如何感受战争与和平呢?在《金门》这部纪录片中,首先映入眼廉的是一辆废弃在沙滩上的坦克车,金门靠海维生的蚵农们,擡头所望则是高楼林立、五光十色的厦门,遗留在金门岛上的战争印记,诸如反共标语、心战播音墙、“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横幅等等,早已转化为当地人们的观光资源和生活日常。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纪录了两位金门大陆籍配偶的对话,“会不会打仗”是她们聊天的话题,背后却体现了两岸民间社会早已紧密相融,但政治上却交锋不断的现实。一段稀松平常又带有烟火气的闲谈,承载的却是沉重的未来不确定性。如同片中一位导览志工,身在碉堡内部,脱口而出一句“战争对两边都不好”的感叹,如此最接地气的真实声音,恐怕很难传进台北与华府最高决策者的耳朵里。
在台湾,随着越来越多“反战”声浪的出现,被民粹绑架的舆论场,又陷入了另外一场激辩:“反战”诉求的对象是北京还是华府?这个问题在台湾已经难以理性厘清,因为夹杂了太多蓝绿统独的意识形态,却又是迫在眉睫不得不究明清楚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世界烽火四起的当下,台海这一座“火药库”究竟会由谁点燃引信,攸关着台湾人民的身家性命与国际的和平稳定。
导演江松长在回应《香港01》记者提问隐身于片中的美国角色时,他特别提到1960年美国总统大选,肯尼迪(John F. Kennedy,又译肯尼迪)与尼克逊(Richard Nixon,又译尼克松、尼克森)两位候选人轰动一时的“金(门)马(祖)弃留”辩论,前者主张应从金马撤军,而后者则认为美国必须遵守《中(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义务,力主防卫金马。江松长说,他想向美国观众传达,尽管他们可能不知道,但美国在台海的存在,包括非公开的军事训练,其实已行之有年。
作为一部在美媒平台上映、面向国际的纪录片,江松长表示:“制作这部影片,我希望透过生活其中的人们,包括我自己的视角,深入探讨台海危机,并做出贡献。特别是在全球正努力理解乌克兰/俄罗斯以及以色列/哈马斯之间战争的可怕情况时,我期望我的影片能在倡导和平方面发挥一点作用。”
CNEX董事长蒋显斌则补充道:“江松长导演的《金门》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内在视角,加深全球对台湾面临的复杂现实的理解。在CNEX,我们致力于将这些深层故事带到眼前,促进国际观众之间的对话与领略。”
事实上,《经济学人》杂志2021年4月推出“台湾是地表上最危险的地方”封面故事,已经说明了台海议题如何牵动着全球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化。华府智库不断进行台海“兵推”,政客们则不时关切台湾兵役与备战,各家媒体也加码各种“出兵援台”或“支持台独”等民调,完全体现了美国精英们透过“台湾牌”所流露出来的“中国焦虑”。《金门》纪录片可说是一个缩影,呈现出国际时局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
《金门》的结尾意味深长,明(2024)年起台湾役男役期将延长至一年,最前线的金门,还能不能再看到平静的日升日落?12月4日在台北举行的特映会上,“对话”是众人最密集使用的词语,从金门历史与现实出发,台海两岸与太平洋两岸的“对话”,是解决危机不可或缺的一环,或许也是台湾人重新面对自身处境与选择的一次自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