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诺基亚到西门子 科技落后人前 欧盟发威掀科网保卫战

撰文: 香港01
出版:更新:

欧盟今次大刀阔斧惩罚苹果,除了需要正视跨国企业的避税行为外,其实也要想想办法令地区内的科技产业拉近与美国科技巨擘之间的差距。还记得90年代盛行的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等品牌吗?诺基亚曾经人手一机的风光年代,不过,上述的欧洲手机品牌到今天都变成“稀有物种”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苹果以及亚洲的三星、LG、Sony、小米、华为等后来者。为了追赶上急剧的变化,欧盟不得不想想办法令地区内的科技产业不至被竞争对手抛弃太远。

欧盟委员会今日裁定,苹果公司与爱尔兰的政府税务协议违法,要求苹果归还130亿欧元(逾1100亿港元),成为欧洲历来最大的税务罚款。回看欧洲通讯科技产业近年发展速度早已大不如前,更有落后于美国、亚洲之势。今次欧盟行动向美国科网领头羊“开刀”,实际上是一场“跨大西洋科网保卫战”,欧盟藉大洋两岸的价值观及法规差异,抗衡美国科企不断抢占欧陆巿场份额。

事实上,欧盟盯上的美国科企并不只是Google。欧盟分别于2014年及2015年对亚马逊及苹果作税务调查;以法国为首的多个欧盟成员国指控Uber鼓励司机无牌载客;微软被指旗下多种软件设计违反竞争法规,多年来向欧盟支付合共逾20亿欧元(约178亿港元)罚款。

美尊重巿场竞争 欧容干预资讯

欧美社会对管控通讯的接受程度不同,欧盟与美国科企的冲突只是迟早问题。2014年“被遗忘权”(rights to be forgotten)一案证明,政府限制资讯流动在欧陆并非什么禁忌。相反,美国社会接受私人巿场竞争所得的结果不应由政府干预。1919年,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便以“意见市场”(marketplace of ideas)作喻,指出市场式竞争是“检验真理的最佳办法”,因此政府不应随意干预资讯流动。

现代通讯科技无孔不入,Google及苹果等跨国巨企的产品渗透社会每个角落、掌握大量个人生活数据。因此,亦有人举例,美国矽谷多年来奉行小政府大巿场原则,但到了较注重个人私隐的欧洲,这些企业则踫上了一口钉。

以上说法不无道理,但在社会价值观的战场以外,欧盟亦有经济诱因促使执法部问向美国通讯科技巨企下重手,遏止本土科技产业渐渐遭到掏空。

根据管理顾问公司科尔尼(AT Kearney)2014年的研究,现时全球百大科技企业之中,只有9家将总部设于欧洲,收入仅占全球业界一成。

德国汽车品牌宝马,早前公布其Mini概念车,庆祝该公司百年志。(Getty Images)

通讯科技发展缓 威胁核心工业

“对欧洲公司来说,稳健的高技科产业是创新动力,是商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的优势。”有份撰写该报告的弗赖贝格(Axel Freyberg)称:“我们的劳工成本竞争力低,但我们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上仍可一争长短。流失这些公司,如同失去交流技能的汇聚点,对创新及增长百害而无一利。”

弗赖贝格以德国的重点产业汽车制造业为例,解释欧洲若不在通讯科技力争上游,其他产业的将来亦不容乐观:“到2025年,汽车内的软件及电子零件将构成其总价值的65%。因此欧洲毋容置疑须要在通讯科技加一把劲,保持汽车制造、工业工程等业界的竞争力。”

一辆宝马(BMW)智能汽车按欧洲模式生产,车上数码系统亦由同厂研发。欧洲汽车制造商忧虑,如果Google设计出更好汽车网络系统,最终可能淘汰传统大型厂商。欧盟委员会亦曾分析经济数码化令“本地巿场的经济租金(economic rent)迅速消失”,“最好的产品、服务、生产工序的优势提升”。

欧盟科技产业发展落后于美洲及亚洲,大专院校管理层亦点出人才供应已步入恶性循环。

弗赖贝格认为愈来愈少科企以欧洲为总部,减低年轻一代入行的意欲。2014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US National Science Board)公布,相比韩国的29%学生修读工程、数学、电脑科学等课程,以及中国大陆及台湾的31%,欧盟仅得17%,相差甚远。

同时,弗赖贝格亦指出招致今天恶果的另一个原因:“企业欠缺财政实力支持增长及扩张。”欧盟投入科技研发的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美国少近1个百分点、比日本更少1.5个百分点。欧洲大型科企纵使将大量收入投入研发工作,但相对亚洲及美国公司来说,也是小巫见大巫。

欧盟竞争专员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新官上任三把火”,针对科技巨擘垄断及避税问题穷追猛打,苹果在九月发布会前夕传来噩耗,率先成为开刀对象。(Getty Images)

专才短缺 欧科网保护主义擡头

境内业界不敌外来者、专才短缺,欧盟通讯科技以至其他工业已经步入恶性循环。然而,当局不得不正视问题,因为资讯及通讯科技业界的投资额稳占区内生产增长的一半。因此,欧盟近年向美国科技巨企的连串动作,难免令人联想到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擡头。

“1970年代以降,要求政府干预经济的呼声从未如此强烈。”比利时列日大学(Université de Liège)法律教授珀蒂(Nicolas Petit)认为面对愈益进取的外资企业,欧洲人变得焦躁不安。欧盟委员会的行动,既体现了欧美两地价值观及法律原则上的落差,实际上亦回应了欧洲人对长远经济发展的忧虑。

欧盟近年态度趋强硬,美国国会议员也表达关注。4名参众议员一年多前去信欧洲议会主席舒尔茨(Martin Schulz),提到欧盟在数码经济范畴“似乎有倾向歧视外来公司”,他们感到“愈来愈忧虑”。

不过,欧洲人认为事关当地企业的存亡。“我们认同创新科技改善生活,但我们想要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来自西班牙的欧洲议会中间派议员特雷莫尔沙(Ramon Tremosa i Balcells)支持遏止Google在欧洲势力。

“我们只反映欧洲消费者及企业的忧虑。”特雷莫尔沙明言支持欧洲科企在网上搜寻服务分一杯羹:“也希望欧洲企业有机会肩负推动科研的责任。”

多年来,美国科企习惯先推出新产品及服务,法规及政治问题留待之后才处理。不过,近年的欧洲业务不确定风险𩙪升,有业界成员透露美国科技企业开始改变做法,在产品推出前先确定以上的问题获得解决。

美国电脑及通讯产业协会(Computer & Communic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CCIA)公共政策部副主席奥康纳(Dan O’Connor)解释:“我不会形容美国科企之间出现恐慌,但肯定更加意识到,较为迫切的任务是让(欧洲的)普通人接受其服务政策。”CCIA正是由Google、微软、Facebook等美国科技巨擘资助的组织,并代理政治游说的行动。

美企增预算加强对欧盟政治游说

英国《金融时报》去年报道,微软针对欧盟委员会的政治游说年度开支至少450万欧元(约4000万港元),Google亦将有关预算由60万欧元(约533万港元)大幅提升至350万欧元(约3110万港元)。

美国科技企业不但希望透过政治游说,争取与欧盟机构互相谅解,更尝试回应欧洲用户重视私隐的诉求。自从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泄密,将美国情报机关与科技企业合作取得通讯内容的细节公诸于世,欧洲民众负面情绪较强烈。Facebook创办人朱克伯格亦曾公开留言向美国总统奥巴马表达,对“华府被多次报道的行为”削弱美国企业在外的诚信,感到“气馁”。朱克伯格同时辩称,有关美国国安局及Facebook合作的报道并不属实。

这边厢欧盟权力机关对境外科企愈发强硬,那边厢欧盟亦成为美国科企“内战”的战场,利用欧盟的法规打击对手。布鲁塞尔调查Google反竞争案的背后,微软正是其中一名主要推手。以微软为首的“公平搜寻”(FairSearch)联盟针对Google定期发动攻势,联盟其他成员包括甲骨文(Oracle)及智游网(Expedia)。

繁琐的税务及雇员规定,或多或少令不少新成立的欧洲科技公司“输在起跑线上”,在全球化竞争下失去优势。欧洲通讯科技产业的发展,近年落后于美国及亚洲已是不争的事实。外来竞争者强势抢占欧洲巿场,持续在价值观、商业概念、经济等层面挑动矛盾。诸如欧盟委员会向Google及苹果“开刀”的事件,恐怕不会是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