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怀念英女王--香港人的“事头婆”?
“事头婆”这个港式俗语,亲切又很old school,在我们口中除了用来称呼老板娘,也代表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英女王1952年登基至香港回归,当了香港人的“事头婆”足足45个年头,香港三分一的殖民时期都在其统治之下。当年仅25岁的伊利沙伯二世登基时芳华正茂,香港人也庆祝一番,女王于70及80年代两度访港掀起哄动。此情此景,距今已近20载,昔日的事头婆已届90高龄,香港人对她可会因时间流逝而渐渐忘怀?
“事头婆”是香港殖民地时期公仆对她的称呼,所有政府总部、警署、立法会都有英女王肖像高高挂。香港仍在殖民时期,英女王到过香港两次,第一次是1975年5月,为期4天的访问行程,女王与王夫菲腊亲王马不停蹄,到访大会堂、红磡地铁站、香港大学、葵涌货柜码头,甚至到爱民邨走入港人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又穿着高跟鞋到街市与档主问好,亲民得教人惊讶。第二次则是在1986年10月,即中英联合声明签定两年后,算是对港人的最后道别。
90后大学生热买英式历史产品
30年过去,香港早已回归祖国,殖民痕迹渐渐减退,城市里的女王像或王冠标志也买少见少,喜欢这种历史色彩东西的却大有人在。本地创作品牌Badges Story,在网上专售英式历史设计产品。创办人Bryan Ong称,他的顾客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人士及政府公务员,这类顾客会比较喜欢英式传统,钟情于英国皇室认证(Royal warrant)的产品,即是一些至少连续五年供应英女王、菲腊亲王及王储查理斯使用的优质产品。另一类顾客是大专生,订单来自各间大学宿舍。这些大专生都是20出头的90后,香港回归时只有两、三岁,对英女王及英殖时期未必有深刻的感觉,他推断这或是出于崇优心态,部分港人或许有感社会及制度新不如旧,故怀念以往美好。
他表示:“钟意自己的童年,不能说是恋殖吧。即使英国现在回来统治香港也不代表一定好。”Bryan表示,喜欢英式设计及历史创作,跟恋殖要分得清清楚楚。
英殖与本土的微妙关系
相比其他殖民地,英国与香港之间的关系特殊、微妙,与英女王的关系似近还远。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叶荫聪认为,“事头婆”这个称呼很传神,英女王对港人来说,既不太亲密,却是上头。在1960、1970年代,部分香港人认为“事头婆”象征不文明制度。
叶荫聪曾经积极参与保卫皇后码头运动,但他认为自己与身边的朋友,对英女王及英国王室并无感情,希望保留皇后码头,是为保留本土特色及争取保留该处公共空间。他甚至开玩笑称,“皇后码头”(Queen’s Pier)本身是用来纪念英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却把女王译作皇后,并不恰当,故皇后码头是一个充满有本地特色的遗迹。
叶荫聪指,二战之后,香港殖民政府跟以往也不一样,管治益趋本土化,尤其在1997回归前的10至20年,本土化情况更进一步,官员班子也换上更多华人面孔。
关于“女王头”的炒卖故事
炒得都炒,是香港特色,与英国正宗皇室迷不同,心态可能也有点不同。叶荫聪说,部分港人喜欢储起“女王头”的文件,如邮票、钱币,多出于怀旧及收藏的心态,投机炒卖当然也少不了。蓝田金辉钱币邮票公司老板陈荣辉为银币收集老行尊,他指最近不少港人都来找女王头硬币储存留念,“细个𠮶时用过斗零,希望怀念,有啲40几岁的妈咪也带着小朋友来买,等佢哋认识吓。”辉哥坦言,不少客人认为女王已近90岁,恐怕在不久将来离开人世,看好女王头硬币会升值,预先入货。
英女王形象正面,一直受人爱戴,很多来找女王旧币、钞票或邮票的人都是志在拥有,年轻的学生有兴趣也来购买,老师或机构也会买来做教材,让下一代认识这部分香港历史。毕竟,伊利沙伯二世与港人一同走过近半世纪,与香港历史关系密切。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