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丹麦海港浴场善用海滨与民同乐 维港水质恶劣泳棚难仿傚
哥本哈根的海水清澈见底,但这种优良的水质并不是天赋的。许多年前,工业污水和废料以及船只排放的油类物质,加上海藻,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海水。
1995年,丹麦政府斥巨资扩建污水处理厂提升排水系统,以改善水质和城市环境。经过多年的努力,哥本哈根港口水质大幅提升,让市政府能开放更多海港浴场,促进了城市的复苏。
维港泳棚的可行性
2016年3月特首梁振英撰写网志,建议在中环IFC一带设立现代化海滨泳棚,让上班族午饭后游泳20分钟。这个构想与哥本哈根兴建海上浴场有点相似,能否真正实现,最大的困难在于水质问题。维港的海水污染一直备受批评,由16名香港建筑师及城市规划师等筹组成的“CoVision16”对《香港01》表示,维港水质正在改善,但香港的整体水质却因浮动垃圾增加而恶化,仿效哥本哈根确有难度;况且,在维港水域内设置永久海上泳池,也受到保护海港条例的限制。
前些时,夏威夷公共广播电台总监Bill Dorman曾在节目中质疑维港是否适宜游泳:“如果见过,或者闻过维港的海水,你便会怀疑,在这里游泳或钓鱼是否好建议。”
不过,香港建筑学组织JOKE Architects两名年轻设计师叶子聪 (Kenneth Ip)和严文清 (Joey Yim)则认为中环泳棚的理念非常好,有利改善城市与维港关系。叶子聪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在中环搭建泳棚之前,首先要考虑放宽沿维港海旁设置的围栏限制,“游泳绝对是体现城市和海滨之间的互动作用⋯⋯虽然香港建设了许多海滨空间,例如尖沙嘴海旁,但城市与维港水域之间隔着多层栏杆,以防人们意外堕海,而其他城市的海岸线都没有围栏阻隔。”除了游泳之外,叶子聪建议维港举办多些水上活动,例如潜水和划艇,拉近人与水之间的距离。
把海港视为潜在发展区
对于丹麦建筑师推出Urban Rigger计划,为哥本哈根学生设计经济实惠的海上漂浮屋,叶子聪表示,香港也面对房屋问题,所以哥本哈根的海上漂浮屋值得参考,这是解决住屋不足的方法之一。他说:“重要的是,这项计划是否跳出了传统框架。Urban Rigger并非在陆地上建屋,而是将整个港口视为潜在发展区,这种创新思维有助刺激香港的发展。”
叶子聪指出,哥本哈根人普遍接受与水互动,视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水上生活并不是那么难。相比之下,香港没有这种文化。要是真的兴建海上建筑,都市人可能较难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