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姓氏模式大不同 缅甸姓名随年龄变化 冰岛一家七姓很平常

撰文: 杨紫微
出版:更新:

中国人极其讲究一家一姓之延续,含蓄而又挑衅的一句“拆你祠堂”,或是既激昂又包含中华文化底蕴的“问候你祖宗十八代”,甚至是长辈不断强调的继后香灯,其实通通建基于对同姓氏族的坚持。中国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成见,很大程度上也是应“仔先会跟你姓”而生,但一个姓氏在社会中到底有多大作用?不同姓氏,是否就无法凝聚人群,认祖归宗?

在不同文化之中,族谱的作用未必如想像中大。(美联社)

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方伟晶教授对族群议题素有研究,他表示姓氏在社会中的作用已逐渐褪色。古时人们同住一条村落,世世代代甚少迁徙,故利用姓氏区分家庭成员,划分界线。但现时社会形态变迁,人的流动性提高,难以再用姓氏划分“非我族类”。现时姓氏更多是用来提供认同感予直属家庭成员(如兄弟姊妹之间),让他们有“同属一个家庭”的感觉。

姓氏只是其中一种身分认同的方式,即使在没有姓氏的国度,也有其他展示身分认同的方式。极端如王室成员,例如是英国或日本王室,亦没有姓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身分认同感较低。

而在下列一些姓氏文化与我们大相迳庭的国度中,身分认同的方式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冰岛:一家七姓无难度

在香港或华人地区,一家七姓非常罕见,但在冰岛却俯拾皆是。冰岛的姓氏系统相当独特,冰岛人有姓氏,但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继承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的方式,而是采用不固定的“父名”(Patronymic)或“母名”(Matronymic)制度。例如现任冰岛总理的名字是Guðni Thorlacius Jóhannesson,他的父亲却名叫Jóhannes Sæmundsson,因为冰岛人承继的不是父亲的姓氏而是他的名字,在父亲的名字Jóhannes后加上代表某人的儿子的“-son”作为缀尾就是Jóhannesson。而女儿则是以“-dóttir”缀尾。所以冰岛人的一整个家庭都会有不同的姓氏,儿子继承爸爸的名字,爸爸继承爷爷的名字,而兄弟姊妹之间亦会因性别不同而不同姓。所以不少来自冰岛的足球员译名也是“XX臣”,就是因为以“-son”作缀尾。

冰岛这个“父名”“母名”制度来自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n)文化传统。北欧其他国家如挪威、丹麦和瑞典也有同样传统,但仍保有这种家族中不固定姓氏系统的,现在就只剩下冰岛。原本继承父名是冰岛最传统而且常见的系统,但在男女平等的思潮下,继承母名亦愈来愈常见。冰岛足球员希古臣(Heiðar Helguson)就是继承母亲的名字Helga。在这个传统下,冰岛几近不存在“冠夫姓”一事,嫁入夫家,你总不会变成其他人的“儿子”(-son)。

这种一家多姓的传统,除了在旅行入境时总会遇上一些麻烦外,最直接的疑问便是会否难以追溯家族历史?但这个只有32万人,比深水埗人口还少的小岛,却有一本千年历史的《冰岛人之书》(Islendingabok),详细记述了全国人民的族谱。“我们是住在一座小小的岛上的奇怪人民。”创造了网上版《冰岛人之书》的神经科医生斯特凡臣(Kári Stefánsson)这样形容他的母国,“家谱一直是我们所爱的文化。”

冰岛人现在可以随时随地登入这个网站查看自己3个世纪以内的祖先,此举除了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外,更有实际功能。由于大多冰岛人祖先都是同一群移居至岛上的凯尔特人(Celtic)或维京人(Viking),故不少冰岛人都可能有远亲关系。为了防止意外乱伦,冰岛人更会在初相识时便会问对方“你是哪一族人”。冰岛人对家谱的重视更为冰岛科学家带来一份意料之外的礼物──研究遗传疾病的好机会。

“缅甸女儿”昂山素季的名字就是她家人的名字集大成而来。民众于横额上的名字前亦有加上“姑姑”(Daw)。(路透社)

缅甸:街头巷尾亲一亲

“振英宣布不再争取连任”,除了内容本身令人情难自禁外,有否觉得直呼其名听来别扭?那为什么有些媒体在报道缅甸总统时,会亲切地直呼其名“廷觉”,有些又称他为“吴廷觉”?其实,“吴”(U)并非他的姓氏,而是一个尊称,指先生,缅甸在经历124年英国殖民下,却是连官方都从未尝试制定一个姓氏系统,保留了这个与邻近国家如老挝、柬埔寨和泰国截然不同的传统。

缅甸人的名字相当短,尤其是上一代,多数只有一至两个音节,例如首任缅甸总理吴努(U Nu),他的姓名其实就是一个“努”(Nu)字,前缀的“吴”只是一个尊称。华文媒体直接将尊称音译成中文加在名字前,便引起了那是姓氏的误会。在缅甸,每个人的名字前面都有一个类似的尊称,例如“吴”(U)便是地位较高的男性专用,“貌”(Maung)则是年轻男性用,近似“小兄弟”的意思,当他们20岁左右便会转用较成熟的“郭”(Ko)。这代表一生中他们的姓名将随着年龄增长及地位变化而有所不同。除了年龄以外,社会地位对尊称亦有影响,例如老板可以以“貌”称呼下属,即使他的年纪比这名下属小。

在缅甸的小型社群中,不论有没有血缘关系,加在名字前的尊称中有不少是类似亲戚的称谓,例如“大哥”(Ko)、“姑姑”(Daw)等。这反映了一个特殊现象,虽然没有姓氏可用来称呼他人,但反而造就了一种超越血缘的“亲属关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个没有姓氏的国度令大部分国民的名字相当简易而且容易重复,所以处理文件时,经常要询问父母亲的名字以区分同名的人。缅甸人继承的不是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氏,而是特定的亲人的名字。为人所熟知的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是少有地拥有较长名字的缅甸人,但她其实不是姓昂山,而是继承了父亲的名字“昂山”(Aung San),“素”(Suu)就是她祖母的名字,而“姬”(Kyi)则源自她母亲的名字Khin Kyi,可见沿用父母的名字在缅甸文化中相当常见。

在《全球之声》撰文的缅甸博客Chan Myae Khine表示,当外国人问他若没有和父母一样的姓氏,怎样区分谁来自哪个家庭时,他反而想问:“为什么要分辨?我们从没想过要以来自谁家来区分人。如果你认识我,而我又认识你,你还需要知道我父母姓甚名谁吗?”不过,她亦承认缅甸正面临没有姓氏的一个负面影响,她认同,没有姓氏令缅甸人难以追溯族谱,政府若开设家庭登记机关,情况就会迎刃而解。

蒙古人自行选择以“孛儿只斤”为姓,就是因为成吉思汗在他们心中崇高的地位。(iStock)

蒙古:全民三分亲

蒙古文化中与姓氏对应的字为“Oboq”,但它的概念就和中文或英文中的姓氏不同,Oboq是指比家庭高一级的氏族或部落,是一个有特殊血脉关系的群体。部落是由数个氏族组成的社群,随着时代发展,演变成现时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家族成员之间必然有血缘关系,而部落或氏族之间则不然。凝聚一个部落的可能是其共同的祖先,亦可能是因长年同住一个地方而产生的地理联系。蒙古采用部落名作为姓氏,可见是以氏族或部落为基本社群单位,而非家庭。

在一般场合中,蒙古人不习惯将复杂的氏族名纳入名字当中,而只在正式场合下才会使用,并置于名字之前。

然而,自从元朝起,便有愈来愈多的蒙古人改汉姓,主要取多音节族名的首个音节为汉姓,例如源自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博尔济吉特氏,号称黄金氏族的一族人便以包、博或鲍等姓自称,成吉思汗的氏族奇渥温则取奇、齐或秦的近音字。不过,改汉姓不代表要舍弃原来的蒙古部落名,不少蒙古人就有两个姓名,对着不同群体便用不同的“版本”,写在身分证上的姓名,可能只在官方文件上使用。

有趣的是,2004年时因应新一代身分证推出而实行“取姓法”,强制要求民众登记姓氏,本来不少蒙古人根本不清楚自己的姓氏,而自行取姓。最后大部分民众以成吉思汗的氏族名号“孛儿只斤”为姓,不难明白民众希望共享民族英雄的荣耀,才成就了这个“全民三分亲”的局面。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