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亭仍有用武之地 天灾下保持通话

撰文: 黄珮瑜
出版:更新:

手机只会愈来愈普遍,难免令人联想到电话亭步向没落。先不论电话亭对各地巿民来说均是集体回忆的一部分——投币和挂线声响、避雨的栖身之所,电话亭的基本功能其实有需要保留。

电话亭前大排长龙的景象,在手机年代并不常见。

英国电讯主管电话亭业务的斯科斯比(Neil Scoresby)指出,纵使国内使用量过去10年下降九成,但仍须在利润及社会责任取得平衡。他举例说:“有些群体没手机,如长者、小童,他们相对是电话亭的常客。手机无电时,民众都会使用。”当地规例列明拆卸电话亭的前提,是方圆400米内有另一个电话亭。而且在自杀及意外黑点亦有必要保留固网电话,以作求助之用。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天下太平时民众手机不离手,天灾发生时才发现流动网络并不如想像般可靠,电话亭的“平凡”顿时变得神奇。

2012年,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dy)吹袭美国东岸造成广泛破坏,纽约等城巿电力网络故障,多个电讯发射站无法运作,巿民发现掌心的手机变成只会发光、发声的机器,根本不能对外联络。然而,在街上静默多时的电话亭却正常运作。日本亦曾发生过类似情况,3.11地震后个人通讯系统一度受阻,但公众电话亭仍能接通。

结果奇景上演于21世纪的纽约及东京街头。电话亭前排着人龙,他们拿起话筒,逐一投入硬币,电话接通、传来另一方的答话声,很难想像那一刹如释重负的感觉来自一个电话亭。

或许电话亭渐渐淡出或透过活化“超生”是无可改变的趋势,但基于社会安全及秩序的考虑,完全踢走电话亭或取代其基本功能,大概并非明智之举。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