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地震一周年】国内外局势紧张拖慢重建 满目仍疮痍

撰文: 陈冠东 卢燕仪
出版:更新:

2015年4月25日当地时间近正午时分,尼泊尔中部发生一场7.8级大地震,导致近9,000人死亡,近300万人流离失所。一年过去了,重建进度受国内外因素影响而变得缓慢,政府推动的重建进度几等于“零”;夹在中国及印度两个区域强国之间的尼泊尔受地缘政治局势干预,尼泊尔离重拾地震前的风光路仍远。

今日(25日)是尼泊尔七级大地震一周年。灾民不满政府重建进度缓慢,昨走上街道示威抗议。(路透社)

尼泊尔,一个夹在中国及印度之间的小国,狭长的国土满布崇山峻岭,在中尼边界更耸立著珠穆朗玛峰,是全球登山客的天堂,旅游业自然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之一。但一年前的地震令首都加德满都遭地震重创,大量古建筑倒塌,著名地标王宫广场及比姆森塔均在地震中损毁严重,登山路线亦被逼关闭近两个月。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最少达100亿美元(约780亿港元),相当于该国的半年的GDP。

经济复苏固然需时,但国内外政治等因素,令重建进程超慢。国际社会承诺向尼国提供近40亿美元(312亿港元)援助,尼国政府亦曾承诺向部份灾民提供逾万港元援助金,但当地政府要延至地震后八个月才成立专责灾后重建的国家重建局,全国万计失去家园的灾民,只有800人得到政府承诺的首笔500美元(3,900港元)援助。

政府重建乏力,老百姓受苦,逾百名灾民昨走上街头,在总理办公室附近示威,防暴警察手持盾牌一字排开,不准示威者向前推进半步,走在最前的示威者手持蓝色帐篷向前挺住,试图突破警察封锁。示威者高举抗议标语,狠批政府重建不力,令灾民等了又等,400万灾民仍在临时房屋栖身,怒吼:“地震发生了整整一年,还有那么多人以帐篷为家!”、“援助究竟用在哪?”

灾民手持抗议标语,批评尼泊尔政府重建不力,令灾民等了又等。(路透社)

新宪法引发燃油危机 灾民成地缘政治牺牲品

七级大地震重创高海拔小国,尼泊尔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尼国政府却在灾后力主制宪,惹来争议不断。新宪法下的国会只有45%的席位由比例代表制产生,比旧宪法规定的58%为少,间接损害尼泊尔超过100个少数民族的利益。另外,少数民族亦不满新宪法内的新省界,尤其是在尼印边境低地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新划界下一分为二,并要和一直不和的高地居民同住一省,担心会被高地人控制,权力分布不均使国家进一步分裂。新宪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令尼泊尔及印度的关系紧张,因为在尼印边境的少数民族中,有一个名为Madhesi族群,他们常与印度人通婚,但由于尼国的国籍法不容尼籍女性与外国人结婚后所生的孩子的拥有尼泊尔国籍,使很多人成为无国籍人士,问题到新宪法出炉后仍未解决,新省界再加上国籍处理问题令印度对尼泊尔的影响力减低,更疑似在背后指使Madhesi族群封锁尼印两国的贸易通道,最终导致尼国于去年11月发生“燃油荒”。印度是尼泊尔唯一的燃油供应国,在新宪法出台后却单方面截断燃油供应。尼泊尔最终被逼由中国输入燃油,但入口量仅有之前的六成。供应减少下,在穷人较多的尼泊尔实在负担不起高昂的燃油价格。至于仍未等到政府资助的灾民,就只能以柴火煮食,贫穷的小孩亦只能徒步上学,对住在铁皮屋的他们来说,凛冬是地狱。

贸易封锁到今年二月才解封,尼国重建步伐再受延误。

尼国政府灾后重建乏力,但人民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昨晚在加德满都著名王室广场,点燃蜡烛,照出国家未来。(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