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报】香港广场能够摆脱规行矩步的限制?
广场是公共空间的典型。所谓公共空间,泛指公众有权自由进出、享用,不需要支付入场费的地方。公共空间的使用权,不应因个人经济、社会条件或个人身分局限。在香港,公共空间包括城市街道、公园、康体设施、文化场馆等。香港地少人多,广场规模并不如外国大城市般庞大。在公共空间游走,不难发现一些香港公共空间的特点,规矩多多可说是其中一大问题。
皇后像广场,或许是香港开埠以来最具象征意义的广场,初建于1880年代,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而置。3吨重的维多利亚女王铜像,原放于广场中央的拱顶亭内,是广场内最具政治意味的符号,其后皇后像移至维多利亚公园,英国殖民政府的色彩逐渐退场。皇后像广场建有喷水池、凉亭及园林绿化带,连接爱丁堡广场码头、香港大会堂以及曾为立法局、最高法院的大楼,一度为香港的政治、社会中心。每逢假日都有不少人聚集,附近大会堂的公共空间如是。
公共空间规限多
不过在类似皇后像广场附近的公共空间,仔细看,市民会发现这些公共空间充满规则。“不准骑单车”、“不可以玩滑板”、“不可以摆卖”、“不可以躺卧在椅子上”等,康文署允许市民做的实在不多,闲步静坐或许是最“适合”的方式。另外,公共空间附近的场所驻有管理员。管理员巡视所住的区域,经常告诫市民,慎防误犯规条。市民在公共空间享受悠闲,尺度有多宽,实在难测,似乎悄一不慎,即入禁区。
另外,每逢节庆,如除夕夜的广东道和维港两岸,不少市民聚集庆祝,马路两旁布有大量警力、铁马、封锁线,于市民四周筑起“高墙”,公共空间遭围困。
“门常开”的政府总部东翼对开,不少人称之为“公民广场”,政府亦以加强保安为由,限制市民的进出时间,集会只可申请在星期日或公众假期举行。究竟香港市民享用公共空间时,能否摆脱监控,在寻求公共安全和空间两者,觅得平衡,仍然是未来应该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