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图看懂食肉经济学 WWF:环境压力大增 种饲料不如种食物

撰文: 杨紫微
出版:更新:

烤肉、火锅、串烧在香港开得成行成市,总有一位食肉兽在左右。
其实,人类现时的吃肉习惯相当“不划算”,全因家畜饲料种植的“投资回报”对地球来说相当低。

种植动物饲料需要相当多土地与水资源。(VCG)

所谓投资回报指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投放同样的土地和水资源,其实可以用以种植人类食用的农作物,令更多人得到温饱;联合国环境保护计划指出,若将饲养家畜的谷物变成人类食物,理论上可以喂饱额外35亿人。

除此以外,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分会早前发表报告指出,用以饲养鸡、猪和其他家畜的豆类作物,令自然环境承受莫大压力,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及物种损失,当中以亚马逊、刚果及喜马拉雅地区为甚。

例如在英国,猪肉在肉类摄取中排行第二,仅次于鸡肉。但每年人均便吃掉25公斤猪肉,几乎等同斤所有肉类加起来的建议摄取量。而全球肉类摄取量更有增加的趋势,专家估计2050年会达至4.55亿吨。

如此一来,饲料需求亦会直线上升;现时全球对饲料需要最大的是亚太、欧洲及北美的鸡农,2009年的数字是占上全球饲料总数中的41.5%。例如美国对鸡肉需要由1960年代起持续上升,2016年时的人均鸡肉进食量是当时的3倍有多。

生产一公斤肉类与生产一公斤菜类需要的水足印(water footprint)差天共地,种植饲料需要大量水亦是原因之一。

“世界的蛋白质汲取量比实际需要更多,而这对野生动物有灾难性的影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食物政策部经理Duncan Williamson说:“令人震惊的是,全球60%的生物多样性减少,都因为我们的食物而起。”

他指出,很多人知道以肉为主要食粮的饮食习惯对水和土地都有影响,更导致温室气体排放;但很少人知道,问题根本是来自饲养动物的饲料种植。

(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