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检测方案》等5份配套文件简介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等5个配套文件,列明病例死亡后24小时内填报死亡日期和死因诊断;重点行业阳性人员原则上不提倡带病工作;疫情严重时,采取错时上下班,取消堂食、错峰取餐等减少人群聚集的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
本方案提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现行规定开展病例诊断报告,按照要求做好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报告与订正。根据病情变化24小时内订正临床分型,病例出院后24小时内填报出院日期,病例死亡后24小时内填报死亡日期和死因诊断。
动态分析病例,特别是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变化趋势。对发现的重症、危重症、死亡病例和其他特殊病例,疾控机构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按要求上传相关流调报告。
方案又对核酸和抗原检测监测、哨点医院监测、重点机构监测、学生症状监测、病毒变异监测、新冠病毒污水监测作出相关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检测方案》
本方案提出,社区居民根据需要“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对不同群体分类采取抗原和核酸检测策略,及时发现重症高风险人群中的感染者;疫情流行期间,核酸检测应以“单采单检”为主。
检测对象包括有症状的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收治的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就诊患者及重症高风险住院患者;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工作人员、被照护人员和进入场所的外来人员;社区65岁及以上长者、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3岁及以下婴幼儿和伤残人士等人群;重点机构、重点行业和重点场所的工作人员;有检测需求的普通社区居民。
根据检测需求量,在社区设置足够的便民核酸检测点,满足居民“愿检尽检”的需求;做好零售药店、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抗原检测试剂供应;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经卫生和疾控部门培训指导后,自行开展核酸检测采样和抗原检测。
《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指引》
本方案提出,包括公安、交通、物流、寄递、水电气暖保供等重点行业人员,在疫情流行严重时,需采取错时上下班、减少人员聚集,取消堂食、错峰取餐等减少人群聚集的措施;阳性人员原则上不提倡带病工作;如必须到岗,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与他人接触。
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在疫情流行期间要做好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每日执行“零报告”制度;建立完善感染者转运机制,明确机构就诊定点医院,与其建立救治绿色通道机制,对机构内感染人员第一时间转运和优先救治。
在人员密集、空间密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重点场所,疫情严重时,短期内可采取减少人群聚集的措施,例如取消或推迟非必要的大型活动;营业场所停止促销等人员聚集活动,商场、银行等缩短营业时间;娱乐休闲场所、宗教活动场所暂停营业或开放;餐饮场所应限制同餐人数,或取消堂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个人防护指南》
本方案提出个人、重点人群,以及感染者防疫行为准则,包括要接种疫苗、佩戴口罩等,长者、儿童等重点人群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其中,感染者防疫行为准则列明,感染者非必要不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如需外出,应全程佩戴N95或KN95口罩。同时,根据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培训方案》
本方案提到,为平稳有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对疫苗接种、药物储备、医疗资源准备、分级分类诊疗、疫情监测、检测、宣传引导等工作开展培训和政策解读。
培训对象包括地方联防联控机制及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司法、卫生健康、海关、医保、中医药、药监、疾控等疫情防控相关行政管理人员,从事疫苗接种、药物储备、医疗资源准备、分级分类诊疗、疫情监测、宣传引导等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区工作一线人员。
培训内容会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背景情况,及说明实施“乙类乙管”的科学性和必要性;重点培训疫苗接种、药物储备、医疗资源准备、分级分类诊疗等措施内容,以及实施“乙类乙管”后防控措施调整情况,包括检测策略、疫情监测、宣传引导及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防控等措施调整依据。
本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有关措施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实施方案,确保相关培训对象在2023年1月5日前全部完成一轮培训,后续根据防控需要开展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