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土坑酸菜曝光败退“华容道” 13万酸菜从业者如何自救?

撰文: 姜庚宇
出版:更新:

内地官媒央视“3·15晚会”今年曝光湖南岳阳市华容县的酸菜生产企业,使用在土坑中腌制的酸菜冒充“老坛酸菜”,制作过程肮脏不堪,而采用涉事酸菜的企业包括知名的康师傅、统一等。
事件引发轩然大波,涉事企业也迎来一波停工、查处和退货,当地官员也遭到免职停职等处分。对此,有传媒戏称华容县酸菜产业“败退华容道”——当地多达13万的酸菜从业者如何自救?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是他们‘害死’了华容芥菜!”提起曝光影片中往酸菜里扔烟头的行为,华容县上上下下的人脸带愤慨,又透著焦虑和无奈。

华容县龙头酸菜加工厂老板王成(化名)这段时间一直疲于应付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客户们纷纷提出取消订单,还有不少提出要退货,“我们现在每天能做的就是安抚客户,告诉他们不要慌。”从事芥菜行业近30年时间,王成表示,腌菜行业此前也有过大大小小的风波,但这次无疑是最大的,“就像往行业投了一颗原子弹”。

“华容”这次以不太光彩的形象走进消费者的视野,也让人突然注意到了这个全国最大的芥菜生产基地:2017年时,华容全县芥菜种植面积就达到22万亩,总产值43亿元(人民币.下同),芥菜产业从业人员超过了13万人——要知道,这个小县城的常住人口才不到60万。如此高参与度之下,除了当事人,十余万从业者自难置身事外。

3月18日上午,插旗菜业厂区门口拉起了红色横条,厂内部分车间出入口也同样被封。保卫人员表示,公司与芥菜相关的生产线均已停产,具体复工时间未知。从大门向里望去,产业园内同样难见车辆与人员。

眼下正是芥菜成熟期,加工企业停工,但农户们“土坑酸菜”的腌制工作并未暂停,成片的芥菜已收割、晾晒完成,等待“入坑”:“总不能让菜烂在田里吧?”

张六(化名)这几日已陆续腌制了两个土坑的酸菜,“应该可以卖出去,只是价格也许就上不去了,加上今年的盐贵了不少,不一定能赚钱。”他说,“种田就是这样,看天吃饭。”他计划在两天内腌制好剩余的芥菜,接下来,就该考虑种棉花了。张六腌菜用的那种“土坑”,正是这次舆论声讨的核心之一。

在插旗菜业附近的村子里,只要有种芥菜的菜地,旁边就有土坑,它们大小不一,大多视芥菜产量而定。腌制好的土坑会重新填土,形成微微隆起的四方小土包,不留意还不好发现。种植十来亩地的农户,建造的土坑一般可以腌制4亩地的芥菜,这样的土坑长度多在7米左右,宽度在3米左右,深度1.5米左右。

王成介绍,土坑腌制确实是上世纪90年代发明的,“刚开始搞的时候,没经验,菜不知道坏了多少,好多农户搞得赔本”,“那时候是真正的土坑,最原始的就是把芥菜晒一下,然后就丢进去腌制。第二次,大家觉得这样不靠谱,就开始搞地膜,很薄的地膜。现在升级了,用食用级薄膜。”“这就是北方腌菜的土窖,怎么在我们这就叫土坑了?”华容县的芥菜产业相关人士并不认可“土坑”这一说法。

外界关注的问题还有一个:回收的酸菜究竟洗不洗?截至目前,还没有企业正式回复。公开报道中,仅有插旗菜业的员工对媒体称他们“会清洗10到13次以上”,但这一说法被网友质疑是在“洗白”。王成则介绍,一般清洗的流程是先在池子里泡,然后通过输送带、提升机,传送到洗菜机上进行冲洗,整个流程在30分钟以上。

王成还从另一角度解释称,从农户收来的酸菜,盐度在12~15度(具体计量单位未知)左右,根本无法食用,本身就“需要浸泡清洗,将盐度降低至8度左右。”

不过,一名已经完成了今年腌制工作的农户则坦承,以前只种植了4亩地,现在已经种了十多亩,“说实在的,酸菜的质量这几年在下降,卫生、味道,都不如以前”。

作为企业负责人,王成也坦承道:“确确实实,我们(指粗加工模式)有问题,这是不可推卸的。社会在进步,消费者对食品的认知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副产品在跟上形势发展这一块,它是滞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