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育率下跌冲击医院产科 私家医院“产能过剩”应如何转营?
内地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随着生育率下降,曾经的“一床难求”现象不再,产科医生开始向妇科流动,大批医院的产科面临巨大冲击。
为了满足孕产妇需求,有公立医院打造VIP病房,提供一条龙服务,但亦有私家医院的产科因为营运不力,需要两院合并。
早几年,在市场上一度涌现的妇产专科医院、莆田系医院,开始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在公立医院提升竞争力的同时,私家医院如何在生育率低迷的情况下转营?
北京东城区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王霞忆述,2016年10月正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十个月,该院分娩量达至最高峰,当月共接生了约300个婴儿,平均每天10个,大部份孕妇都是近40岁。国家卫计委统计,2016年,二孩及以上出生人口占全国出生总人口逾四成。
彼时,国家卫计委为解决妇幼健康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增设产科床位8.9万张,力争“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
受政策利好与市场前景的影响,加上妇产医院所需设备较少,资本门槛低,市场上开始涌现妇产专科医院、莆田系医院等。然而,愈来愈多人不愿生育,行业开始“产能过剩”。以北京市朝阳妇幼保健院为例,该院2016年全年的分娩量为接近5800,此后逐年下滑,到2021年,下降至2000出头,比4年前减少了一半以上。
王霞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妇幼保健院的产妇数量也出现断崖式下跌,现时每月只有3、40的分娩量,仅为前几年的五分之一。除了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不强,还与东城区近年来的人口疏解政策有关。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段涛分析,生育率下降对产科的冲击,公立二级及以下医院受的影响明显大于三甲医院。大多数区级妇幼保健院属于二级医院,而在公立三级医院中,妇幼专科医院受到的影响更小,一方面是专科医院“术业有专攻”,许多人都会将其列为生子的首要选择,另受到疫情影响,综合医院的疫情管控更严格,许多人转而去妇幼专科医院生子。
在民营医院(私家医院)方面,段涛称,小型单体民营医院受到的影响最大,它们规模小,往往过度营销,且缺少好的专家团队。
在分娩量下滑的同时,孕产妇的平均年龄却呈上升趋势,大多数初产妇均约30岁。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院长于亚滨表示,孕妇初产年龄增大,生产风险相应增加,产科医生面临的挑战愈来愈大。
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孕产妇需求,于亚滨打算建造VIP病房。他认为,过去几十年,公立医院主要解决孕妇能否住进医院生子,现在却变成如何让她们生得舒适,“这一代90后孕妇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一人睡一个房间,而且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哪里能受得了8个人在一个房间,隐私全无”。
除此之外,公立医院和私家医院都开始提供一条龙服务,从产前保健到产后康复都能在院内解决。当公立医院开始建立VIP病房,无形中会一步步蚕食私家医院的生存空间。段涛认为,医疗是重资产投入,一个医院开业平均5至7年后才会开始盈利,且医疗行业不是暴利,所以民营妇产专科领域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以后私家医院的数量会愈来愈少。
段涛指出,私家医院应向学术转型,提高技术,需要经营好、服务好现有的存量客户。尽管许多私家医院以前就有月子中心、产后康复项目,但往往都不成体系,应该组建专业的团队提供服务,并分析公立医院和私家医院的产科将会愈来愈相似,“前者开始做服务、做品质了,后者开始提高分娩和产后技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