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投资协定︱郑永年:预示中国第三次开放 中美竞夺规则制定权
中欧领导人周三(30日)共同宣布,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撰文指出,中欧投资协定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协议,预示着中国的第三次开放,而这次开放重在竞争规则的制定权。
文章称,2021年是十四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会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新起点。近代以来,中国已历经两次开放。第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英国的军舰和西方列强强迫打开了中国国门,属于被迫的开放。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第二次开放,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请外国资本进来,借此抓住全球化所带来的每一次机遇。中欧投资协定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协议,预示着中国的第三次开放。
郑永年认为,今天中国正处于第三次开放的前夜。第三次开放不仅仅是主动的开放,更会是在很多领域的单边开放。“也就是说,即使美国的强硬派围堵我们,封锁我们,我们也要向美西方国家开放”。
他分析,就能力来说,中国也已强大到实行单边开放的时候。经过40多年的磨炼,中国积累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和经验,来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一个具有4亿中产市场的经济,其深化开放可以改变世界投资贸易的趋向。
在实践层面,中国最近和东盟等国家签署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中国对CPTPP也持开放态度。12月30日晚上,中欧投资协定签署,为长达7年的谈判画上一个句号。所有这些都指向着中国正在变成一个愈来愈开放的国家。
文章进一步指出,单边开放是为了国家的更加强大。第三次开放的目标,不仅仅是传统上投资贸易的数量和品质问题、技术升级和创新问题,更重要的是方方面面的话语权和规则问题。中国还需要解决一个挨骂的问题。只有掌握了规则制定权才会彻底改变被动挨骂的问题。
文章认为,对规则制定权的竞争是今天国际竞争的核心,更是未来中美竞争的核心。这些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抱怨就是中国没有遵守美西方确立起来的方方面面的规则。在规则竞争方面,中国面临着几个重要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如何把市场份额转化成为规则制定权,如何改革世界上现存的规则,如何主动创始和参与未来规则的制定,以及如何竞争世界标准。
文章最后指出,如何结合双循环来考量规则的竞争意义重大。内循环的核心是统一国内的规则。外循环则是中国规则的国际化。通过连接内外循环,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和国际接轨的同时实现中国规则的国际化。第三次开放,中国要从学习规则到规则制定者。到2050年,中国必将成为人们喜欢的世界最强国。
(微信公众号“IPP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