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专家:污名问题凸显 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复工作刻不容缓
撰文: 朱加樟
出版:更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联络组专家陆林今日(23日)发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精神心理问题作为疫情的次生灾害对疫情后的国家治理和经济恢复具有重大影响,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复工作刻不容缓。
文章题为《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复工作刻不容缓》,刊登于《中国科学报》。文章称,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然而疫情对国民精神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才开始显现。
文章指,一项包含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5万人的网络调查发现,普通人群中抑郁、焦虑、失眠以及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为30%,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这些精神心理症状的发生率高达70%。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医务工作者轻度以上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失眠症状和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达50%。与一般医务人员相比,抗疫前线医务工作者焦虑、抑郁和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不良网络信息(包括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等)的传播也加剧了公众的恐慌和焦虑程度。新冠肺炎相关的污名问题日益凸显,包括对于新冠肺炎患者和康复者的排斥,以及针对疫情严重地区人群的歧视,污名的存在会给受歧视者带来痛苦和困扰,极大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文章指,在此形势下,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后精神心理康复工作刻不容缓。首先要广泛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疫情后精神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其次,要加强疫情后不同人群精神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再次,要加强科学健康知识普及,降低污名化。最后,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