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纵论城市治理:甚么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撰文: 萧予 泉野
出版:更新:

11月8日,由安邦智库(ANBOUND)主办的2019中国POD城市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此次论坛以“POD,人与城市”为主题,邀请了产学研等各界代表们深入交流研讨当前城市病等突出问题的系统性城市解决方案,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走过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债务的急剧增长,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城市病,城市空间的不合理,资产价格的大幅增长,成本的大幅上升,社会矛盾激化等诸多问题不断涌现。

谈及城市治理,参与讨论的各界代表都将重点放在人文关怀。(安邦智库)

安邦智库(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曾多次指出: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是速度问题。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个多百分点,如今已达60%左右,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8.1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0多个……中国用了很短的时间,实现了别人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做成的事情。而这样的速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压缩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自我修复、自我适应的空间。

针对中国城市纷繁复杂的问题,2017年,陈功先生总结数十年来的城市问题研究成果,并加以创新,提出了系统的城市解决方案——POD理念(PEDESTRIAN-ORIENTED DEVELOPMENT)。该方案,突出“均衡”,强调适度,强调长远。在历史的窗口中观察,POD理念是客观而稳健的选择。

安邦智库城市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冯艳在会议现场做主题演讲。(安邦智库)

安邦智库城市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冯艳女士在论坛中表示,中国的城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抱怨来自四面八方,是一种系统问题。面对系统问题,解决方案也必须是系统的。POD理念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强调的是,人在城市开发中的第一优先级地位,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城市解决方案,它囊括了从城市规划、街道、产业、建筑、环境、文化以及消费等诸多方面,理顺、整合原有的专业分支为城市建设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习近平在今年8月份视察兰州的时候强调: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群众过得更幸福。11月份视察上海,再次提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纵观POD的14个核心原则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提出的要求,POD均有囊括。这是一个城市从规划到设计,从生产到居住,从街道到消费的城市政策和设计原则的系统集成。

RAND公司的社会和经济福祉事务副总裁兼董事、高级政策研究员Anita Chandra在发言中指出,人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安邦智库)

在论坛中,美国智库RAND公司的社会和经济福祉事务副总裁兼董事、高级政策研究员Anita Chandra指出,城市为人而建,因人而兴。人是城市建设的核心。然而,“铺天盖地”的城市化进程,让中国城市愈发偏离本心,城市建设和居民利益似乎正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渐行渐远。为帮助中国城市弥补社会和经济福祉发展方面的不足与遗憾,Chandra博士从国内外城市设计和规划中,选取了最具典型性的方案内容,为中国城市促进社区和公民福祉整合,提供了诸多新的可能。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院的吴学增院长总结发言时表示,城市不怕大,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聚焦人性化尺度。(安邦智库)

来自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规划院的吴学增院长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城市病不断凸显。这些问题,大家最终归结为城市的尺度问题。认为是因为城市的大而导致的。所以城市的尺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以人们的出行模式为依托,充分考虑人们的自然感受的情况下,聚焦城市的人性化尺度的问题。并且将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作为案例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城市的扩张有一些借鉴意义。

美国费城城市问题研究机构Econsult Solutions 总裁兼创始人Richard P. Voith呼吁在城市化建设中给城市居民的生活投入更多关注。(安邦智库)

美国费城城市问题研究机构Econsult Solutions 总裁兼创始人Richard P. Voith先生在论坛中表示,中国走过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为了跟上城市化一路奔驰的脚步,人们只得将所有精力倾注在基础设施的物质建设上,对于人的关注越来越少。在这种模式下,被迅速“拔高”的中国城市难免患上“骨质疏松”的顽疾,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导致的通勤时间过长、生产互动减少、生活质量降低。他相信,随着建筑和其他领域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30年,中国将有一个绝佳的机会重塑出更高效,更高产,更具吸引力的城市。而在此过程中,在可步行性、人口规模、混合用途开发、紧凑型开发、集聚经济以及高效数字化出行等诸多方面均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为中国人民和企业带来利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强调增加城市人文感的能量网络。(安邦智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也发表了演讲,从他的视角看来,一座城市的人文感主要来自城市中非功利性活动的内容与品质,而以功能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城市则把人类在城市中非功利性活动的空间压到最低。例如人们在城市中的行走,被狭隘的“城市交通”所定义和局限,造成了城市对市民人文权利的隐性剥夺。而良好的城市设计,可以让城市中形形色色的非功利性公共空间,成为增加城市人文感的能量网络。

美国费城城市更新项目的关键人物,Voith & Mactavish Architects 的合伙创始人Daniela Holt Voith提出在城市化建设中加入多元混合开发模式。(安邦智库)

作为费城分区法委会的一员,美国费城城市更新项目的关键人物,Voith & Mactavish Architects 的合伙创始人Daniela Holt Voith女士认为,在过去数十年中,中国建筑环境的迅速生长和交通设施的迅速蔓延,令人惊叹,但过快的城市建设速度,为中国发展带来助力的同时,也为城市的未来埋下了隐患。未来是否有可能让城市建设既保量又保质?不如从摆正生活方式和居民健康的优先级入手,从缩短通勤时间、建设适宜步行的环境、倡导多元混合的综合开发开始!Daniela Voith女士介绍了此前由她参与的费城城市更新项目的经验,10余年后的今天,得益于当年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工作,美国费城的城市居民可以品位城市悠久历史,享受迷人环境。除此之外,多元混合开发模式也不断为城市创造着惊喜。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建筑设计公司的副总建筑师常清表示,找回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尊严,才能唤醒城市的活力。(安邦智库)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建筑设计公司的副总建筑师常清先生也在11月8日到达了现场,他认为,房地产开发是近30年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和手段。房地产一路发展至今产品设计已达到了极致,用地规划管理手段也基本固化。对照设计精美的房地产建筑和小区,仅靠用地规划指标控制的城市明显缺乏设计,以人为本在城市一级的空间中得不到真正贯彻落实,城市道路只是服务房地产项目的设施而已,缺乏自己的灵魂和意义。建筑需要设计,城市更需要设计,在这个观念上中国走了大量弯路,是到弥补修复的时候了。只有建立在系统性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城市设计,才能找回人在城市中生存的尊严,才能唤醒城市的活力。

香港铁路公司的物业规划首席顾问姚展。(安邦智库)

香港铁路公司的物业规划首席顾问姚展先生,也在论坛上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香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于中环商业核心区透过公私合作在商厦重建时加建天桥,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天桥隧道系统,方便了人员的流动,搞活了大厦的商场,也减小了人车争路的问题。这为香港累积了宝贵经验,香港对轨道沿线的POD改造也从那个时候便逐渐开始了。

成都集火实验室的创始人刘洋。(安邦智库)

作为成都集火实验室的创始人,刘洋先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城市更新工作的践行者,从他的角度来看,中国正面临第二次再城市化浪潮的机遇与挑战,城市不再只是生产要素的集合,同样也是美好生活的关键生产力。自下而上的制度供给,将给未来城市提供一张架构化的共享拼图。城市活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新的共同生活契约。深度理解与阐释POD原则背后的空间发展伦理与社会生产机制,是集火实验室创始人刘洋先生这次演讲的核心论题。

可以说,此次论坛活动结束所意味的不仅仅是中国一次城市规划领域思想盛宴的落幕,更应该是中国实行“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城市发展哲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