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为何对“四中”冷感?

撰文: 柳书曼
出版:更新:

近日,中共党媒《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开始推送中共四中全会相关话题,这也意味着外界关注许久的四中全会已经进入官方预热阶段,但是中国舆论反应淡然。
除了这个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为报道内容的社交帐号发起这样的讨论外,不仅官媒未跟进,其他主流媒体乃至舆论活跃的社交媒体通通不见动静,反而是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速放缓的话题占据相当热度,以及正在湖北武汉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网民的“朋友圈”洗版。

外界已有猜测,中共四中全会将在本月底召开。8月底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已经事先公布了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后者也即《多维新闻》一直所称的“第五个现代化”。

“第五个现代化”是关涉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政治肌体重塑。(资料图片)

“第五个现代化”所涉内容是习近平上台伊始所提中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关涉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政治肌体重塑,被认为将是习的一大政治功绩,但是当下这种政治议题在中国舆论场的热度不及GDP增速引起的话题反应,不及一个运动会产生的舆论轰动,甚至不及猪肉涨价带来的民生讨论,一个被认为关系国之方向的重大议题为何会受到如此冷遇?

舆论为何不关注“四中”

四中全会在中国舆论场的“冷感”大概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释。

一则,会议的性质决定了舆论的冷热。在中国的政治组织机构中,会议是维持政治机制运转的基础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这些形形色色的会议因为政治组织的不同,规模群体的差异等,会议性质也不尽相同。

例如本文谈到的四中全会即属于中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理论上,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与会者是中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的中共中央委员(任期五年,现有中央委员204名),此番的四中全会即是中共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今次的四中全会虽然是中共中央委员的一次盛会,但其面对的范围仅限于中共中央系统内部,不面向社会公众,以闭门形式召开。说白了,它就是200多人的一次中共党内会议,参与者的有限性以及会议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话题的传播性。

四中全会以闭门形式召开,参与者的有限性以及会议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话题的传播性。(资料图片)

因此,四中全会本身的性质注定不会有像每年统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类话题的中国全国两会(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那样的舆论热度,这不仅是四中,包括十八届三中等都是这样的情况。当然,除了特殊时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则,四中全会的主题降低了舆论热度。关于四中,海外媒体实际上是给予了一定的话题讨论度的,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坊间一直不乏关于四中的报道。不过外界对于四中的讨论多集中在猜想召开的时间以及对政治权斗的想像,多少带有主观臆测的成分,对于四中召开的目的,也即研究的主题缺乏完整理性讨论。而在中国舆论场除了官方消息,更是罕见四中话题,原因之一就是四中的主题对于舆论不是一个“趣味性”话题。

“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其本身就是一个中共话语体系的政治理论概念,不仅平民百姓不解其意,在时政圈也很难展开讨论。

历届中共中央全体会议讨论的主题虽不相同,但都是具有战略性质的决策,此次四中所要讨论的更是关涉中国政治制度、架构这一根本性的政治问题,其话题的严肃性与专业性,使得一般声音不懂得怎么讨论,当然也有部份声音是不敢讨论。坦白说,这是一个顶层设计的会议,会议议程既定,中国国内的争议在相当程度上是具有敏感性的。

另一个层面,“大政府、小社会”的政治环境中,政府的角色扮演对民众的政治参与一定是有影响的,今天中国民众对政治的参与热情是有,但也只是在中共反腐这样的话题上抱着政治猎奇的心态以作茶余饭后谈资,相对于国家治理这样的政治议题,他们更关心细碎的经济民生。

相对于国家治理这样的政治议题,一般市民更关心细碎的经济民生。(资料图片)

具体到此次四中全会主题“第五个现代化”的内容,有没有包括民众切身利益的柴米油盐、吃穿住行、官民情绪?有,“第五个现代化”讨论的是框架、方向、战略,其影响一定辐射到各个层面,但又绝不只限于这样的微观层面。正因此,普罗大众很难从宏大的战略层面去体会现时可见的变化。况且,对于中共所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强烈的中共话语体系的概念,是中共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无论是语言包装还是政治思维,都很难精准翻译为国内平民语言抑或西方政治语言。

如果没有横生枝节,“四中”可能就会在舆论场中静静地落幕。但是不可否认,无论是六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是即将到来的四中全会,都将会对未来中国整个政治环境与民众生活带来变化,或许这种变化不会立即显现。但这就是中国今天的政治运行规律。

不可不懂的四中全会

“四中”话题虽然零落,但对于想要了解、解读中国时政的人来说,此次的中共四中全会却是看懂中国政治不可错过的一个时机。

会议主题讨论“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这是习近平过去七年不断重复、强调的“走什么路,打什么旗”的核心议题,是回答中国近代史一直探索的“现代化”问题,也是回应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模式质疑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新时代中国的领导人习近平如何看待中共、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中国的政治思想,都将会在四中全会上得到具体呈现。

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枯燥,难以春风化雨入人心,甚至会因阐释不清带来误解,但正因如此,更要用了解代替猜测。例如中国“第五个现代化”从诞生之日起,便面临被舆论误解的窘境。在传统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判断中,今天的中共很难被称为“政治现代化”—因为没有选票、没有选举。更直白地说,当习近平对世界说,中共要领导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时,共产党自己的文宣官僚们听不懂,老百姓听不懂,自由派则是以西方尺规对比后发出讪笑。

新时代中国的领导人习近平如何看待中共、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中国的政治思想,都将会在四中全会上得到具体呈现。 (资料图片)

这种“误解”其实是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所说“文明冲突论”在意识形态、政治理念领域的彻底展现。在传统西方自由主义的评判标准中,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就是人民是否有选票、是否有选举、是否三权分立、是否相信普世价值等。显然,中共并没有唯“选票”是从,身为威权型政党的中共,在顶层设计上展现制度的优越。习近平不止一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世界政经秩序变动下地缘政治的崛起、文明冲突的激烈碰撞中,中国在其中的角色愈来愈鲜明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这样的局势背景之下,了解一个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存在,比攻击带来的冲突可能性更小。比起西方媒体对中国政治权斗的想像,对中共执政合法性的质疑,对中国政治模式的异样眼光,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这些不理解与不接受的空间正在日益压缩,只能愈来愈走向极端。中国模式将是世界了解中国、与其打交道不得不适应的议程。

不仅是外界要通过此次的四中全会议题了解中国,中国的时政圈更要积极参与。坦白讲,中共的喉舌媒体只是机械地转发新华社报道,并没有根本地阐述“社会主义”与“第五个现代化”这两个主题的重要性、历史性。这样一个中国未来阶段性的政治目标不仅是国家治理层面事务,也关涉十几亿民众的未来生活。中国官方舆论需要用更通俗的语言告诉国民,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他们生活品质之间的关系、官民之间的关系,毕竟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对中共治理的挑战和对中国官僚阶层的考验,也是中国民众需要同步适应与跟进的议程。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创造,今天或许舆论还意识不到四中全会的意义,但在未来这种影响必定仍会通过舆论显现。

上文刊载于第185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0月21日)《舆论为何对“四中”冷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