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收地建屋惹建制派微言 北京会否出手助港府?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香港示威浪潮暂时陷入僵持局面,现时警队在治安战已站稳阵脚,阻截“流水式”冲击,然而港府在舆论战仍处于下风,民意未见逆转。
最近港府放风指有意收地建公屋,民建联亦高调表态支持,其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政法委等官方机关纷纷响应,指当下危机源于社会经济的“深层次矛盾”,矛头直指各大地产商:“香港楼宇的‘天价’对谁有利,答案或许并不难猜。”

关键在如何运用“尚方宝剑”

《香港01》一向支持港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增加土地供应,但也明白到出动“尚方宝剑”是一回事,如何运动个中权力是另一回事。

单讲土地问题,地产建设商会执行委会主席梁志坚表示,部份发展商所持土地商业价值有限,政府出钱收地是“一家便宜两家著”,但对于按现行每平方呎约1300多元作补偿,他就不愿置评。土供组主席兼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主席黄远辉则直接建议,当局可提升土地补偿价格。

乡议局主席刘业强。(资料图片)

石礼谦:“打地产商”制造矛盾

即使港府愿意补贴地价,收地建造公屋,解决住房问题亦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用意只在于展示港府仍有管治意志,未见得有助打赢舆论战。9月19日,地产业界人士如施永青便在旗下《AM730》指出:“(民生议题)都是香港社会存在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解决需时,远水根本不能够近火。”

舆论战效果有限,港府放出的风声先引来个别建制派反弹。乡议局主席刘业强于17日表明,希望政府不要以为手持《收回土地条例》就是“尚方宝剑”,可“盲抢”新界私人土地;立法会地产及建造界议员石礼谦则于20日直言,港府由于民望低落,借此“打地产商”并制造矛盾,以期塑造有所作为的观感。

【85罢工】最后集会亦无可避免演变多区冲突,多区都有市民与警方开打、围堵警署。在沙田,更有示威者向警署放火。(卢翊铭摄)

大财团势力获“制度化”呈现

本港许多大财团以地产生意为主业,势力延伸至各行各业,其政经影响力于现行政制获得显著确认。

立法会共有70位议员,有35位来自功能界别,当中又有约一半界别与工商界有关,如金融界、进出口界、饮食界等等。必须指出的是,工商界不是铁板一块,各界别的利益和立场不一定一致,但大财团财雄势大,制度上可藉扩张生意版图以增加手上选票,现实上可通过商业网络以发挥游说作用。

至于特首选举,按现行办法分为4大界别,各界别持有300票,其中“第一界别”即主要由工商界代表组成,包括香港雇主联合会(16票)、地产及建造界(18票)、进出口界(18票)等等。回顾2017年特首选举,就有传工商界倾向投票予曾俊华,结果经过北京一番“箍票”工作,林郑月娥成功以777票当选。

曾钰成:政治和经济都欠民主

由此可见,大财团势力有其“制度化”根源,一旦港府有大动作“搬乳酪”,立刻就要承受内部反弹的风险。有见及此,《香港01》认为北京有需要建立积极的“一国两制”心态,推动和督促港府的改革规划,并可在政治面上予以援手,从中协调各方利益。

石礼谦认为,政府如在现今民望低落的情况下,同意积极运用《收回土地条例》收地建公屋,只是期望制造政府有作为的感观,而该做法是“打地产商”,并制造矛盾。(梁鹏威摄)

可是按“一国两制”规范,香港问题终究要香港解决。遍观各地民主政制,金权政治比比皆是,选举制度无从制衡大财团,但香港的情况更特殊,财阀势力获“制度化”呈现,而港府既无政绩又非民选,欠缺认受性。若果要增强港府的政治能量,以助应付既得利益集团,双普选政制改革亦应在考虑之列。

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早前指出,示威浪潮有两大源头:“政治没民主,经济又没民主,这让年轻人看不到前途。”港府正设法就“经济民主”对症下药,北京表明支持和支援;至于“政治民主”,北京或可考虑在适当时机,再次推行双普选政改,真正消除社会疑虑,满足港人心中的最大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