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内地猪肉价格暴涨 两岸猪年猪事风波不断
猪年猪事不平静!近期内地猪肉价暴涨,中央与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因应措施;同一时间,台湾历经1997年口蹄疫的产量短缺,于2019拔针并脱离口蹄疫区,猪肉将可外销。
“猪”成为两岸关注议题,但两岸心情大不同。
撰稿:卫木瑾
内地猪肉价近期暴涨,根据中国商务部资料显示,8月26日至9月1日,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人民币34.59元,环比上涨8.9%,这已是猪肉批发价格连续第13周上涨。此外,国家统计局于9月4日公布监测结果,8月下旬生猪来源最大宗的“外三元”(外国杂交生猪)价格较7月上涨10.7%,每公斤为人民币27元,上涨2.6元。虽然公告数字如此,有不少民众反映实际涨幅更高。
猪肉价格的飙升引起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便在8月21日的常务会议上就稳定生猪生产与猪肉保供稳价提出五项对策(简称“国五条”),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则于8月30日更进一步强调猪价对策,各地要严格按照“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求,并在加强防疫外,启动价格补贴连动机制,保障猪肉供应与市场价格的稳定。
在中央的指示下,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相关政策,如广西南宁便推出猪肉价格最高限价,针对多个农贸市场价格进行干预,按规定执行最高限价;广东则推出“猪十条”,实行生猪生产红线制度等。截至目前,还有海口、江西、广东、江苏、四川等近10个省(市,县)推出相关政策,希望能控制住持续飙涨的猪肉价格。
当台湾媒体看中国大陆猪肉价上涨,往往不假思索将原因指向非洲猪瘟的同时,反而忽略了是否一场瘟疫就会造成猪只生产减量、价格飞升?或者是政策宏观调控出现了什么问题?大陆正在发生的问题,其实可以从台湾的经验找到一些影子,当台湾在看非洲猪瘟的时候,或许可以参照1997年曾经经历的口蹄疫事件。
1997年“台湾口蹄疫”之鉴
2019年,台湾农委会宣告台湾终于拔针成功,从口蹄疫区剔除,台湾猪肉终于可以外销。但此前的台湾猪产业经历一段灰暗的沉落期。1997年,台湾爆发口蹄疫,在此之前台湾毛猪生产头数高达1,500万头,并靠著冷冻猪肉外销日本,可赚取每年约新台币500亿元的外汇。但疫情爆发后,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入疫区,400多万头毛猪遭扑杀,年饲养头数也掉落剩原本一半,整体经济损失高达新台币1,700亿元。
根据台湾媒体“农传媒”整理报导,当时台湾口蹄疫情造成灾害,一部分防疫观念不足,导致错失第一时间防疫;另外,当时台湾农政单位以评价额六成作为扑杀补偿金,加上当时猪价狂泻,造成补偿金高过拍卖金额,许多猪农干脆“故意疏忽”,让猪感染口蹄疫,换取补偿金。 台湾政府政策无法收拾疫情,反而衍生出另一种乱象。
“猪价上涨”并非单一因素造成
将视角回到内地,今日内地猪价的上涨更复杂,可能是并非一场非洲猪瘟便能归结的原因,而应该从内地经济语境下的猪周期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猪周期”,指内地猪肉价格波动有大周期和季节性小周期之分。在大周期影响下,生猪养殖户根据猪肉价格讯息和未来预期决定存栏量(指在饲养中的牲畜),但大量散户养殖由于讯息不对称,加上养殖决策的推出到出栏中间存在时间上的差异,猪价和存栏量始终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这次内地猪价的上涨,除了非洲猪瘟造成的影响之外,不能不忽视大陆猪只去产能的问题。2014年,内地农村和农业环保领域第一部国家级行政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实施,其对散养户的管理趋严。2015年更发布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中国南方133县、京津冀等区域划定禁止养殖区。
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社区)和养殖专业户。虽然理想状态是透过规范促成养殖业转型,汰劣扶持优良养殖户,但实际发展常未如想像的美好。
2014年内地环保法规的带动加上农村人口的老化,导致养殖散户渐渐地退出了养殖业。根据内地网友“戴老板”的统计,目前全国划定的禁养区4.9 万个,面积63.6 万平方公里,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21.3 万个。从2015到2017年,累计清退产能约6,000 万头。
如此多的产能退场,加上2018年猪瘟导致产能缩减,在2019年中国农历猪年迎来猪价大涨的局势。瘟疫的天灾难以逃脱,但人为的调控却是可以不断在经验中寻求改善。这次猪价上涨考验内地的宏观经济调控,如何一边防疫,如何在环保与养殖生产中寻求平衡,都是这次危机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台湾面对中国大陆猪价上涨风波,难以幸灾乐祸。台湾政治人物与媒体更不应利用这个议题来制造两岸分隔对立。在全球化的现实下,大陆养殖业所爆发的问题势必多少会给周边区域带来影响。在畜牧业上,瘟疫难以避免,但如何透过政策规划让养殖业网趋于更理想的状态发展,才是首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