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两会】政协提议:除夕办黄帝公祭大典 让春节成为信仰活动
据陆媒《澎湃新闻》消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向大会提交了题为《公祭黄帝给农历新年注入更多的信仰成分》的发言。王学典在发言中指出,要“保卫春节”,从西方圣诞节提供的经验来看,理应让新年更多地成为一种信仰活动。因此他提议,将黄帝公祭统一调整至每年除夕进行,并升格为国家大典。
王学典认为,春节不仅代表家庭团圆,还代表民族国家的团结,是民族国家的集体记忆。然而最近30年来,春节的消费性质日渐增强,节日变成假日,购物和休闲成为春节的主要内容,个人化和家庭化倾向日渐严重。传统春节敬天法祖、崇拜祖先等信仰成分日益流失,以致春节丧失神圣性和公共性,令人担忧。
他指出,为了保卫春节,增强春节的信仰成分迫在眉睫,因此建议把公祭黄帝调整至春节举行,并升格为国家大典。他就此解释道,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历朝历代都把祭拜黄帝作为明确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仪式。尤其是明清时期,祭拜黄帝更是成为国之大典,具有严格的规模、等级与礼仪规范。
他续指,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发出民族团结、联合抗日的政治信号,凝聚了民族力量,开创了联合抗日的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恢复了清明节公祭黄帝陵的传统,文革时期中断,1980年再度恢复。
让春节成为“爱国节”
王学典介绍,目前国内黄帝公祭活动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清明节在陕西黄陵举行,其二是农历三月初三(传说是黄帝的生日)在河南新郑举行。遗憾的是,现今的公祭主要是地方政府与民间举办,与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民族凝聚力象征的地位极不相称;且各地公祭日期不一、争论不休,不利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与象征形象的建构。
他进一步指出,将黄帝公祭与春节固有的祖先崇拜传统相结合,有利于春节的保护、保持与传承。祖先崇拜作为传统中国最核心的信仰成分,对于今天的宗族、社区以及和谐社会建构,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并不会带来任何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
他又指,上述做法实现了家国一体,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引导人们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让春节成为爱国节、文化节、文明节。最后,将黄帝公祭挪到春节并上升为国家大典,统一公祭时间,统一公祭仪礼,可协调各地围绕黄帝公祭而产生的矛盾与争执,摆脱地方主义的束缚。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