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伊利实名举报前董事长郑俊怀 多年恩怨如何造成?

撰文: 崔德兴
出版:更新:

内地乳业巨头伊利集团昨日(24日)发布实名举报文章,指前董事长郑俊怀长期造谣及迫害伊利,又指其有原国家级领导、多位省部级领导、厅局级领导充当保护伞包庇。
郑俊怀有“中国乳业教父”的外号,其早于1983就在伊利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工作,之后于1993成为伊利董事长,见证其股份制改革并上市,直至2004年入狱才遭撤职。但这位在伊利“贡献”超过20年的前“话事人”,为何至今反而被伊利实名举报?两者有何恩怨?

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被指是谣言“源头”。(资料图片)

一开始要从郑俊怀的个人经历讲起。虽然被称为“乳业教父”,1950年出生的他却是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直到1983年进入伊利集团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担任厂长,才开始了他的乳业生涯。

时至1993年,伊利进行股份制改革,并于3年后成为中国乳品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郑俊怀出任改革后的“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CEO,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不过,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乳业开始蓬勃发展的阶段,时值国企股权改制大潮,很多人采用“灰色”的手段令国企上市,郑俊怀就是其中之一。

郑俊怀当时选择“曲线MBO”的道路,即他和伊利的20多名主管出资成立一家“华世商贸公司”,相继收购一些国企所持有的伊利法人股份。由于郑俊怀团队并没有太多的现金,在收购中便采取了一些“灰色”做法。

到2004年6月,郑俊怀却被举报“侵吞国有资产”。虽然他在法庭上辨称:“所为一切均是为了解决管理层持股的来源问题,至今不明白我的行为已经犯法。”但最终还是因为“挪用公款罪”被判入狱6年,后获得两度减刑,于2008年刑满释放。这项控罪,亦令他从一手扶值的伊利中离开。

伊利董事长潘刚。(资料图片)

现任董事长成为被攻击对象

接任郑俊怀董事长一职的,是曾受到他器重的潘刚。潘刚自1992年进入呼市回民奶食品厂担任质检员,此后在伊利内部不断升职,2002年出任伊利集团总裁、董事。郑俊怀落马后,潘刚于2005年接任伊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至今。

而郑俊怀对伊利的主要“造谣”对象,正是他的这位前下属。2011年2月,郑俊怀任内的董事长助理、73岁的张三林通过《内蒙古商报》前社长李希晓等人,在网上刊发“伊利被掏空掏尽内幕”,称潘刚早在2000年就开始敛财,多次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司财产,把国家财产变为其私人财产等。此后针对伊利和潘刚的不利消息陆陆续续传出。今年3月,自媒体人刘成昆又发表连载小说《出乌兰记》,被外界视为暗喻伊利集团领导层腐败。随后,网上再疯传潘刚被带走协助调查并失联。

除了郑俊怀,上述造谣者都受到或面临法律的制裁。2012年初,法院以李希晓等4人故意编造虚假信息,其行为构成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判处8个月至1年零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以相当罚金。刘成昆则因涉嫌诽谤、寻衅滋事被判8个月徒刑。

自媒体写手刘成昆以寻衅滋事罪判8个月徒刑,伊利指郑俊怀为造谣事件的幕后黑手。(网络图片)

举报信称郑俊怀索要伊利资产不果 展开疯狂报复

郑俊怀在上述造谣事件中一直假手于人,直到伊利昨日刊登实名举报信,才将内幕“曝光”。

信中提到,李希晓所任职机构长期接受郑俊怀违规提供的“赞助费”共计90万元(人民币,下同);张三林则“被郑俊怀以重金收买”,包括以“宣传费”名义私自给予26.98万元。信中又指,郑俊怀多次约见刘成昆,向其提供了谣言案文章中的相关信息。

公开信亦讲到郑俊怀造谣的“动机”:“郑俊怀出狱后起诉呼和浩特市政府索要非法资产,多次败诉转而施压伊利,要求配合将非法转移出去的资产落实到他们名下;伊利坚决予以拒绝……至此,他们便开始疯狂打击报复,长期造谣、诋毁、迫害伊利及管理层。”

伊利这次的公开反击,显然是想结束多年来的“恩怨”。但直到目前,郑俊怀一方还未对此事件进行发声。事情仍有待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