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非合作论坛习近平挑大梁 李克强缺席不缺位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3日,今年中国四场主场外交(4月博鼇亚洲论坛、6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一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习近平这两天十分忙碌,不仅要发表三次讲话(开幕式致辞、峰会总结讲话、闭幕演讲),更要同与会的多国领导人举行多场会晤。然而,在议程之中并未出现中国总理李克强的身影。

前五届的中非论坛合作峰会,中国时任总理朱镕基和温家宝都曾在峰会中发表过重要讲话讲话。而且,第二届(2003年12月)、第四届(2009年11月)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均由中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出席。

相较于前两任,李克强就任总理以来,连续缺席两届中非合作论坛。与频频缺席的李克强相比,习近平对中非合作论坛的参与度明显增强。

9月1日, 李克强会见布基纳法索总统卡博雷。(新华社)

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首先,是分工问题。中国高层此前多次强调:“共产党领导一切”,而2018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党政机构改革,全面重构党政关系:中国共产党收拢了大部分决策权,国务院更多扮演执行角色。

有观察人士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克强的低调执政即是中国政府重新定调党政关系的体现。

若按照商业分工作比喻,习近平地位类似董事长,掌管发展的大方向和策略,而李克强则类似首席执行官,负责日常运作。两人位置有别,自然会在行事上出现一定的差异。

例证就是,虽然李克强未出席峰会相关活动,但他在峰会召开前夕与9位非洲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会晤,并与9月2日和毛里求斯总理贾格纳特共同见证了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与毛里求斯共和国外交、地区一体化和国际贸易部关于结束中国毛里求斯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谅解备忘录》,其执行角色显露无遗。

2日,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新华社)

另一方面,中国在外交方向上的转变,实际上和习近平本人的战略思想息息相关,习近平“亲自操刀”,也算应有之义。习近平对外战略思想的最大转变是从邓小平的韬光养晦转变为积极有为。积极带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重构以西方价值和权力结构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习近平在本次中非论坛峰会的开幕式上说,“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做到‘五不’,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中国希望各国都能在处理非洲事务时做到这‘五不’。”这是中国与西方在对非政策上最根本的区别所在。习近平又再次重申“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用全球治理观”。

事实上,今年几次主场外交,习近平都提到了“全球治理”。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就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之后在六月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亦再次提及“全球治理”问题,他说,“要坚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9月4日,北京,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第一阶段圆桌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视觉中国)

而习近平外交战略的转变在实践层面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带一路”的提出与实践。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国家战略,这个新国际观的核心是“发展”,建立平等和相互尊重、多元多极的国际社会组织形态,“一带一路”是这个畅想的实践。

今年几次主场外交,同样也都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

今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就在讲话中强调,中国会坚持改革开放道路,“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而今年六月的青岛峰会上,习近平又再次提及“一带一路”,他说,各国要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本著共商共建共用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地区贸易便利化进程,加紧落实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等合作档。

作为“一带一路”设想的提出者,在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亦再次在讲话中谈到“一带一路”建设,并获得南非总统拉马福萨等人的欢迎。

由此可见,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的深度参与是合乎逻辑的,而李克强在中非合作论坛虽然缺席,但是并不缺位。习近平和李克强各司其职,推动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不宜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