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养老院:港人北上度过别样晚年
清晨7时,深圳盐田区梧桐山脚下的招商观颐之家养老院内,90岁的黄婆婆正坐在餐厅的窗户旁晒太阳。不远处,护理员端著早餐走向她,用粤语轻声提醒:“阿婆,食粥啦,今早有你钟意嘅皮蛋瘦肉粥。”黄婆婆接过碗,微笑著回应:“知啦,辛苦你。”
伴随老龄化的浪潮,养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政府统计处香港人口推算(2021年至2046年)报告指出,满65岁的长者将会在2046年达至274万人,意味着香港逐渐步入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超高龄社会”,即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超过20%。与香港仅有一河之隔的深圳,以优越的环境和较低的成本,吸引愈来愈多的香港老人北上安享晚年。然而,香港人身分在内地就医却面临重重困难,成为跨境养老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点图放大看看深圳养老院的环境及收费:
北上深圳养老是黄婆婆的儿子提出的。自从丈夫去世后,黄婆婆便一直独居在香港的公屋,定期会有社工探访。但黄婆婆对社工的管束感到不喜:
社工不允许我泡澡,不允许我用拐杖,要求我出门坐轮椅或使用四只脚的助行器。
然而真正决定来到深圳养老院,却是因为一次意外的跌倒。时间倒回一年半前,一天夜里黄婆婆像往常一样起身如厕。然而短短几步路,意外却骤然降临——转身冲水时,她脚下一滑,整个人摔倒在地。剧痛中,黄婆婆拨通了急救电话:
救护车来了后,问我需不需要换衣服,我说算了,能活命就好。
晚上10点,她被送往医院,额头缝了七针,清晨6点,头部CT检查结果出来后,黄婆婆便离开了医院。为了防止意外再次发生,黄婆婆的儿子为她选择了深圳招商观颐之家养老院。
与之不同的是,80岁的魏婆婆是自己选择北上养老的。魏婆婆只有一个女儿,退休后,为了减轻女儿的压力,她和老伴主动提出要住进养老院,并且亲身考察了数家,最后夫妻二人选择来到深圳招商观颐之家养老院。魏婆婆表示:
首先这里风景好,空气很新鲜,其次交通非常的方便,出门就有车,坐地铁很方便。另外,这家养老院是公办民营,我们比较踏实。
深圳招商观颐之家是盐田区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办民营养老项目,由招商观颐负责运营管理。
香港工联会大湾区社会服务社于2023年6至7月进行了《香港老年人跨境养老意愿与需求调查》,调查共收回2004份有效问卷,覆盖不同居住背景的长者。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愿意前往大湾区城市养老,深圳、中山、广州位列最受欢迎养老城市前三位,86%的受访者看重“空间大、环境舒适”,77%青睐“绿化多、空气好”,70%直言“价格便宜”是核心吸引力。
港人北上养老:从试探到常态
价格方面,根据房间类型与护理标准,收费有所不同。每月的床位费浮动在1680至5000元人民币之间。在入住前,养老院会对每位老人进行评估,来划分相应的护理等级。护理费根据级别,在1500至6000元人民币之间。除此之外,其他收费还包括入住时缴交的1000元人民币安置费(主要用于保障养老院设施、设备折旧以及为入住老人提供初始服务等)和每月1200元人民币的餐费。
护理人员方面,养老院配备一个班组来负责整个楼层老人的生活起居。根据不同的户型,一层楼大概有十几到二十几位老人,会相应匹配不同班组的护工。这些护工基本都能够以流利的粤语、普通话或客家话与老人进行交流。
韩士珍是招商观颐之家里的一位专业护工,负责一对一全天照顾89岁的曾阿婆。她提到,为提升专业性,她考取了老年护理证、康复理疗师证,并且定期参加护理培训,才能确保工作万无一失。韩士珍认为,当护工最重要的是用善心与耐心去适应老人的需求,让她开心:
她接受你,你就赢了。
除了护工外,房间内还会配备健康监测、呼叫报警及居室监控等智慧化服务,确保每位长者的安全。养老院每日提供一日三餐,包括四菜一汤,主食有馒头和米饭。每天的餐食由工作人员配送到各个楼层,老人在自己居住的楼层内即可享用。
港府资助 跨境养老成为新选择
联合国早前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2023)显示,香港人均预期寿命达85.5岁。然而,作为全世界最长寿的地区之一,港人却面临著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据社会福利署最新资料,截至2024年10月31日,有超过1.6万人在轮候本地资助长者住宿照顾服务,平均轮候时间平均在10个月左右,而私营养老院月费动辄过万元。
除了一床难求,一些养老院的服务质素也让人诟病。
香港养老院像鸽子笼,叫救命都没人应,很可怕的。
黄先生将87岁的母亲送至位于深圳盐田区的复康会颐康院,看中的是其24小时护理服务。这是一家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在内地资助建设的养老院,由非牟利慈善机构香港复康会负责营运。
香港政府也鼓励长者北上养老,相继推出了广东计划和福建计划,为北上生活的长者提供现金津贴。而“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为跨境养老提供了新路径,该计划允许正在轮候政府资助护理安老宿位或护养院宿位的长者,选择入住广东省的特定养老院,无需支付食宿和护理费用,但申请者需要经过社会福利署的安老服务统一评估。目前,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养老机构总数增至15家,覆盖的城市已达六个,包括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江门和肇庆。
如今,香港人跨境入住内地养老院的主要方式有两类,合资格的长者可以去到“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名单中的定点机构,通过轮候排位的方式入住;另一类是选择私营养老院,招商观颐之家便属于后者,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住院费用不同。
医疗费用是最大顾虑
尽管香港政府大力宣传北上养老的计划,但医疗往往是长者最担心的一环。黄先生忧心道:
有时候我们带老人去深圳市人民医院看医生,光车费就每小时需70元人民币,护工要时薪100元人民币,根据每次看病时长累计费用。这方面的开销比在香港本地养老院要多。
“医疗是最大阻碍。”招商观颐之家养老院的营销负责人邹思章表示,许多香港老人前来咨询,但院里目前只住了20多位,最关键的医疗问题卡住了他们的脚步。
政府为本地年满65岁的长者提供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帐户累计不超过8000港元,且可与配偶互用。但长者到了内地养老后,医疗券没有任何用处。老人若患重病,要么自费承担内地医院的门诊治疗费用,要么折返香港。
医疗券的“孤岛效应”背后,是两地医疗体系的结构性差异。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和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石琤指出,首先,香港老人在公立医院看病是几乎免费的,但在内地由于没有医保,挂号及看病都需要自费。其次,在内地和香港看病的医疗记录是不能互通的,如果老人有急症去内地医院看病,医生不了解他的病史,也面临语言无法沟通的问题,可能会延误病情。第三,香港医院有严格探视时间,家属无需全天陪护,但在内地住院往往需要家人陪同。
扩大医疗券适用范围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在2025年内推出为期三年的试验计划,资助选择赴粤养老的综援受助长者入住指定在粤院舍。每名合资格长者每月可获5000港元资助,共1000个名额。同时,今年1月举行的广东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宣布今年将拓展实施“港澳药械通”政策,允许大湾区内的医疗机构使用本港注册的药物和医疗仪器,接受香港长者医疗券的机构将全面覆盖大湾区九市。
针对医疗痛点,石琤提出了相应建议。一是要让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尽可能参加当地的居民医保,对于中低收入长者,政府可以考虑予以参保补贴,充分利用当地的医保资源。二是考虑扩大医疗券的使用范围,通过香港与内地医院建立合作机制,使得医疗券可用于支付长者在内地自费的医疗费用,目前医疗券的适用范围已经从最初的港大深圳医院拓展到九家内地医疗机构。三是对于有额外较大支出的情况,香港政府可以考虑实行二次报销,即在医疗保险报销之后,对个人自付部分再次进行报销或补贴。
对于现在的生活,黄婆婆很满意。前不久,她参加养老院组织的保龄球活动得了奖,奖品是一枝牙膏,奖品虽小,但她却很开心:
有很多活动,你说是不是很开心?新年的时候,院长来给我们拜年,发了很多吃的,派利是,还跳了非洲鼓舞,我那天也跳了,我很喜欢。
现在黄婆婆又参加了书法班,活动比年轻时还要多。
对她而言,跨过口岸北上,是当下安度晚年的最佳方案。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
【本⽂获香港中⽂⼤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实习刊物《读⾔》授权转载,原⽂:港人北上度过别样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