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古迹遗址中的岭南文脉 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是“混血儿”?
粤港澳大湾区位处中国南方,这里古时曾被视为“南蛮之地”,但事实本地的文化底蕴,丝毫不比其他地方逊色。
事实上,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当中,不难找到极具特色的古迹遗址,诉说独一无二的历史故事,既有岭南文化的特征,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之地。
佛山祖庙 众庙之首也是岭南文化缩影
始建于北宋佛山祖庙有近千年历史,建筑多采用木石材料,其中殿堂屋脊以传统的石湾陶塑装饰,墙壁更装饰着大量精美的砖雕和灰雕,极具艺术及文化价值。
佛山是“武术之乡”,有悠久的武术历史,是中国南派武术的发源地。
佛山祖庙的另外一个特别之处,是不少游客会为了武术前来,除了观赏每天定时定候的醒狮表演,还有探访这里的叶问堂及黄飞鸿纪念馆。
叶问堂收集大量武术宗师叶问的珍贵照片和信件,黄飞鸿纪念馆则展出相关的小说、电影、戏剧甚至漫画,更一幅据称是中国仅存的黄飞鸿真人照片,当然也少不了有“十三姨”的真人照片。
广州陈家祠 岭南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陈家祠原名陈氏书院,是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专门为有份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广州城备考科举、候任、缴纳赋税、办理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其由大大小小共19座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
陈家祠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
现在的陈家祠“变身”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研究和展览以广东地区为主的民间工艺,馆藏20,000多件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近3,000件国家级珍贵文物,是广东省的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
陈家祠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打卡广州的热门地点,深受游客欢迎,假日一票难求!
石室圣心大教堂 中西交流“混血儿”
石室圣心大教堂始建于1863年,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最大哥德式教堂,更是全球仅有的4座全石结构的哥德式教堂。
所谓“石室”,即教堂的墙壁、柱子,以及双尖塔都是用花岗岩,另外3座分别是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及英国伦敦西敏寺。
只不过,既然是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工匠建造,石室圣心大教堂自然有不少地方糅合中西建筑特色。例如采用了糯米桐油取替水泥,作为岩石之间的黏合剂,既防水又牢固。
教堂部分装饰,也能看得出其“混血儿”的特质,例如顶部排水口用了石狮子取代西方怪兽、大门是粤式木雕,甚至地板也是变成了广东特色大阶砖,尽展中西合璧。
有趣的是,这座在广州的哥德式教堂,材料却是“香港制造”。
皆因教堂的墙壁及柱子都是花岗岩,翻查资料,广州并没有出产花岗岩,石材是在香港牛头角及茶果岭一带的石场开采,再送往广州。
故此,石室圣心大教堂的“混血儿”身份,自然也要加上“港产”。
仙花寺遗址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起点
明朝万历年间,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与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抵达澳门,并在获当时地方官员的批准后,乘船前往肇庆。
利玛窦的中国之旅,就是从肇庆开始。
到达肇庆后,利玛窦与罗明坚继续获官府庇护,可以暂时定居。
当时肇庆西江岸边的石顶岗上,有一座正在修建的宝塔崇禧塔。在崇禧塔东侧,利玛窦和罗明坚得到一小块土地,于是他们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
利玛窦在这里创造了多个历史上的第一:仙花寺是中国第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外曾悬挂着中国第一个机械自鸣钟。
此外,利玛窦在仙花寺绘制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编纂世界上第一部中西文辞典《葡汉辞典》,与当地文人共同探讨第一次将“God”翻译为“天主”。
可惜的是,仙花寺早在百多前被焚毁,如今附近的天主教堂是近年模仿原样重建,当年的所在地只有一块遗址纪念碑。
不过,仙花寺遗址所在的崇禧塔景区,已设有《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玛窦》固定展览,以图文配合众多实物,并运用声、光、电和触控萤幕等多媒体先进科技,生动地展示利玛窦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