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欧】“法德欧中峰会”:一场不寻常的会晤

撰文: 吴迪
出版:更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意大利、摩纳哥、法国为期6日的访问已经于3月21日(周四)开始。期间除了“中国与意大利将签署一带一路框架协议”引发各界关注以外,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会在巴黎蹭出怎样的火花也是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看点。
不过就在习近平抵达意大利的第一天,一名法国高级官员表示,马克龙将于26日,也即习近平此程最后一日,在巴黎接待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罕见的安排

这种“法德欧中峰会”的形式并不常见,且因此前并无任何这方面的消息,应该属于临时敲定的特意安排。按照国际惯例,一国在接待他国元首访问时,很少会在这种双边关系场合插入他国领袖。

而这种安排对中国而言就更加诡谲。在中国的外交常规操作中,排除大型国际会议等场合,此前少有中国元首与他国元首及欧盟这类组织“元首”共同会面的情况。一则就是与他国元首举行双边峰会;二则是与各国领导人在中欧峰会、APEC峰会等大型会议下举行多边会谈(经常会有组织负责人出席);三则是单独与国际组织“元首”会面,譬如2018年7月,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与来访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及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Donald Tusk)会面。

会有如今这样的安排,自然是因为马克龙、默克尔和“欧盟总理”容克都有希望与习近平当面讨论的议题,且三者之间立场基本一致,不介意共同与习会晤。

照当下的新闻来看,相信法、德、欧、中四方在数日前便已经做好了对接工作,商定了26日的这场“巴黎会”。不过,就在习近平到达意大利当天,马克龙、默克尔等欧洲元首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席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三人也应当借此机会再次沟通了一番相互看法。

与此同时,此次“法德欧中峰会”能够如此顺利且“临时”地敲定,也显示中方是乐得与之见面的。毕竟,四人有太多值得聊的内容。

中国因素关乎欧盟前路

就在习近平到访的十天前,欧盟委员会向欧洲理事会提交了一份名为《欧中战略前瞻》的报告(EU-China – A Strategic Outlook)。该文系统地梳理了当下的欧中关系,在2016年欧盟对华战略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了补充。通篇文件就事论事,语调中立,可谓是欧盟委员会在审视当下全球环境后,就如何应对中国愈发重要的国际角色,如何处理欧中关系,如何在欧盟内部作出因应整合等核心问题,给出的立场性文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容克、马克龙、默克尔作为力挺欧盟整合的主要领导人,自然希望在自己整合出方案的基础上,向习近平阐述立场,沟通意见。因此,虽然爱丽舍宫的法国高官表示这场会议主要会讨论“贸易、气候及中欧关系”,但可以预期四人不会讨论过多具体问题,而是就宏观局势交流意见。

当然,作为东道主和组织者,马克龙本人也有些额外的小私心。一直以“整合欧盟内部意见,确立欧盟共同发展方向”为己任的他,甚至可以藉著“中国问题”这根线,来继而推动欧洲整合。这是另话。

马克龙(左)、默克尔(中)和容克三人是欧盟及欧盟成员国领导人中力主推动欧盟一体化的代表(GettyImages)

喜闻乐见的中国

其实在习近平出访前,外界因应《欧中:战略展望》文件的发表,不乏有看衰26日会议的预估,认为该文件宣示著欧盟对华态度转硬,于3月12日的时间点发布,也是对即将来访的习近平的“下马威”。

譬如,《美国之音》突出报道欧盟新战略文件将中国称作“竞争对手”的措辞;《华尔街日报》则认为称此举意味著欧盟对华策略更接近美国,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对手,认为该报告可能引发欧盟内部“中国盟友”的不安。

然而,面对法德欧元首的邀约,习近平庶几应该是喜闻乐见的。

在过去数年间,中国对欧盟和中欧关系也经历了一轮重新定义。2018年12月,中国官方公布了最新的对欧政策文件,可谓是中国对欧政策的最新宣示。此前2003年2014年北京也曾公布相关文件。和以往两份文件相比,如今最大的变化是北京对双方关系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2003年对欧政策文件称“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互不构成威胁”;
2014年对欧政策文件称“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共同点远大于分歧”;
2018年对欧政策文件称“双方没有根本战略冲突,共同点远大于分歧”。

熟知中国政治文化的人皆知,中国官方文件向来字字考究,细微的措辞变化都包括潜在含义。而今中国对欧政策文件从不再提“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到提出“没有根本战略冲突”,潜台词是承认中欧存在利害冲突。这与中国的产业升级是密切相关的。很显然,欧盟方面对此也有同感,当马克龙21日在欧盟特别首脑会议上表示“中国正发展将与欧洲构成竞争关系的复杂产品,欧盟需要对此觉醒”时,就是此意。

习近平在罗马受到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的接待(路透社)

不过在北京看来,这种冲突不是根本的战略冲突。这是北京为双方分歧做出的最新定性,也是表明北京在战略上无意对抗欧盟的诚意。

在中美矛盾持续发酵的当口,欧盟不站在美国一边,这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持续不断拉欧盟,预防潜在的“美欧对华阵线”,是北京必然的战略选择。

为了达到这个根本战略目标,在2018年中国对欧政策文件中,北京也详细罗列了要同欧洲合作的领域:贸易投资、互联互通、财政金融,科研创新、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高技术船舶等等——北京希望同欧盟共同发展,且双方也有广袤的共同发展空间。

这些都是北京在通盘考量自身发展阶段、全球宏观政经格局、中欧产业情况、及欧洲政经情况等因素后,对当下欧盟和中欧关系的定义。

对习近平而言,执行国家已定的对欧政策,向欧盟领袖说明中国立场,将双方共识最大化,这就是他此次作为国家主席出访的任务。

而当默克尔和容克皆愿意不顾外交常规,抽身前往巴黎与马克龙一起会见习近平时,所释放出的信号著实是积极的,是想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所谓“三人商量好后共同向习发难”,更不是所谓“下马威”。

“巴黎会”的主基调:寻找交汇点

在梳理欧洲和中国领导人对此次“法德欧中峰会”的期待后,便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盟(更准确地说是马克龙、默克尔和容克等主张欧盟整合的欧盟领袖),都是对当今全球格局及其前景有了审慎思考后,再将视野落回到欧盟和中国各自的现实情况及未来所需,最终各自整理出各自的对华/对欧政策。

在当下双方都基于理性思索的基础上,此次“巴黎会”理应是一场激烈而诚恳的对话:双方陈述自身立场,坦然面对分歧和潜在冲突,寻找公共合作的著手点,寻找规避或解决分歧和冲突的方式,并将共识最大化。

有基于此,当各界在关注习近平访欧之旅,并将目光集中于“中意两国是否签订一带一路”、“习近平会否与天主教教宗方济各会晤”、“中国又会承诺多少订单”这些具体问题时,殊不知26日在巴黎举行的这场“不寻常的会晤”,才当是习近平此行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