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不认人 中美贸易战长远对华有利
中美新一轮高级别贸易谈判周三(30日)在白宫开展。双方分别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及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率领。贸易休战期3月1日将尽。观乎双方在所谓“结构性”问题的谈判项目,其实中方若在有关项目采取积极回应,长远而言对中国极为有利。
美国除了要中国多买美国货,以改善大额贸易逆差之外,对中国的结构性要求,不外乎以下5大项目:
(1) 向美国公司开放中国市场(2) 加强保障知识产权(3) 改善网络安全操作,包括网络间谋或盗取资讯等(4) 制止强迫性技术转移(5) 改善国家补贴的问题
虽然其中一些项目对中国的指责,可圈可点──例如国外企业为赚取中国市场的利益,而愿意作出技术转移的妥协,似乎不算违反商业伦理──不过如果中国在有关问题上,主动出击,积极回应,长远却会对中国发展有利。
谈判未果 中方已出动出击
目前,中国在开放市场方面、知识产权保障,以及强迫性技术转移的问题上,已先行作出回应。
早在12月初,中国就公布了加大侵犯版权罚则范围的计划;最近又通过让标准普尔(S&P)对中国本地的债券发行进行评级,而穆迪、Visa、MasterCard等美国金融机构也正等待中国政府准许进入金融市场。
另外,中国也计划在3月通过新的外国投资法,主动禁止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迫使国外公司转移技术。
完善体制 有助中国跻身国际市场
此类积极回应,对中国本身的发展极为有利。例如开放金融市场,加上知识产权的完善法制,能吸引各国金融机构聚集,就有助上海发展成与伦敦、纽约齐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完善制度框架,亦有助中国本身的产业发展。
例如美国经常指责中国政府补贴国企(不过,美国自身岂不是一直透过国防部、美国太空总署等各种项目,去补贴美国特定私人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回应,该是要透过立法等方式,诸如建立明确的投标制度,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去作“明有竞争,实是补贴”的操作。到时候,美国就算明有用心要针对中国,也无口实入手。
今日的美国企业 他朝随时“中国化”
更重要的是,资本是不认人的。如果中国的各项法规保障都存在之时,乘其市场不断扩大之势,如今支持特朗普政府迫使中国改革的美国商家,未来也难保不会为求实利而变成了“中国企业”。
例如Tesla就要在中国建厂,吃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水路;而深圳也藉其硬件便利的优势,愈来愈能吸引外资初创企业以此为家。(最近英国电器公司Dyson便决定因市场、生产、研发便利的关系,迁策新加坡,靠近亚洲市场;如果中国建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制,也许迁到中国会是更佳选择。)
中美贸易战,是危亦是机。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批评,也许于实无据,不过也可作为中国政府加快推进长远有利改革的良机。